乌克兰必须意识到,俄罗斯打得越久,诉求就会越多。俄罗斯一年花1700亿美元军费,三年下来砸了几千亿美元,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俄罗斯要求的停火条件自然会越来越苛刻。 俄罗斯用真金白银和前线行动堆出来的逻辑——谁也不会把几千亿美元军费、几十万兵力损耗,换成几句轻飘飘的“安全承诺”。 2022年冲突刚开打的时候,俄罗斯的诉求还相对聚焦:阻止乌克兰入约、推动乌东两地“去军事化”、保障克里米亚供水,那会儿谈停火,核心还是围绕“安全红线”,没提多少实打实的领土或经济要求。 但到2025年这会儿再看,俄方的表态早变了味,从赫尔松的农业产区到扎波罗热的核电站,从顿涅茨的钢铁厂到尼古拉耶夫的港口使用权,诉求清单越拉越长,每一条都透着“要把投入赚回来”的架势。 1700亿美元一年的军费可不是小数目,2022到2025这三年就是五千一百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2024年GDP的15%。为了凑够这笔钱,俄罗斯2023年就把民用工业预算砍了30%,莫斯科汽车厂原本要推出的新款电动车,生产线直接改成了装甲车装配线;圣彼得堡的地铁扩建工程停了,资金挪去修顿巴斯的前线铁路;就连老百姓常用的进口药品,2024年的供应都减少了20%,因为外汇优先给军工企业买零件。 这些被挤压的民生、被搁置的发展,俄罗斯政府必须给国内一个交代,而最直接的交代,就是在乌克兰拿到更多实际利益。 人员代价更让诉求没法“缩水”。虽然俄方没公开完整伤亡数据,但2024年俄退伍军人协会透露,前线作战部队的轮换率已经达到每年三次,很多来自西伯利亚、远东的村庄,年轻男子几乎都轮过一遍兵役。 国内民众能忍受暂时的物资短缺,能接受亲人远赴前线,图的就是“打出去能赢回实在东西”。要是最后停火只满足2022年的诉求,别说政府没法面对选民,前线士兵的士气先就崩了——流血牺牲不能只换个“口头保障”。 俄罗斯早就把“代价”转化成了“筹码”,在控制区一步步夯实既得利益。现在扎波罗热核电站的电力,80%都输往俄罗斯南部工业城;赫尔松的黑土地,2024年收获的1200万吨小麦,全通过俄控港口出口换汇;顿涅茨的亚速钢铁厂,重新开工后生产的钢板,直接供应俄罗斯坦克厂。 这些已经落袋的好处,必然会变成停火协议里的“硬条款”——要停火可以,这些资源的控制权得合法化,甚至还要加上“乌克兰赔偿部分战争损失”“永久禁止在境内部署西方导弹”这类更苛刻的要求。 反观乌克兰,还在抱着“拖到俄罗斯撑不住”的幻想硬扛,可现实早没了底气。2024年美国国会卡住了600亿美元对乌援助,理由是“财政赤字过高”,欧洲承诺的500亿欧元军援,到2025年5月只到账190亿。 乌克兰的炮弹库存从2023年每月15万发,跌到2025年每月不足5万发,前线部队甚至要靠“打三发炮弹就转移”来节省弹药。更糟的是,2025年春季征兵,乌克兰西部的适龄青年报名率下降了40%,没人愿意再为看不到头的战争流血。 俄罗斯安全委员会秘书帕特鲁舍夫2025年9月说得直白:“俄军的牺牲必须在停火协议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话已经把底牌亮透了——打得越久,俄罗斯砸的代价越多,要的回报就越狠。 乌克兰要是还不清醒,总等着西方“救场”,再过半年,可能连敖德萨的黑海航运权都保不住,到时候俄罗斯的诉求只会更离谱。战争从来都是“成本换收益”的买卖,俄罗斯付了这么大成本,绝不会只拿点“蝇头小利”就收手,这道理,乌克兰真得早点想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