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在欧盟理事会的视频会上拍了桌子,说要联合欧洲盟友给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设限。 柏林,一间会议室里,默茨的手掌狠狠砸在桌面上,语气激烈地指着屏幕另一端的欧洲同僚,呼吁大家联合起来“限制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仿佛德国工业的困境全是“中国制造”惹的祸。 可就在这场视频会议的同时,柏林街头的传单却揭示着另一幅图景:克虏伯老厂的工人海因里希,在寒风中发着写着“裁员”“停工”“破产”的纸张。他们不关心谁在会议上喊得最响,只在乎下个月电费能不能交上。 这一年,德国的企业困境已经摆在了明面上。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企业破产数量确实显著上升,整个产业链的系统性塌方。汽车、电力、机械制造,哪个板块都不再像过去那样稳扎稳打。 海因里希所在的克虏伯钢铁厂,曾是德国工业的象征,如今却不得不熄火高炉,大规模裁员。大众、奔驰、宝马的电动车转型也并不顺利,连研发岗位也开始被砍。 默茨把矛头对准中国新能源,说中国产品太便宜,冲击了欧洲市场,但在工人们眼里,真正压垮他们的,是账单上翻了几倍的能源成本。俄乌冲突之后,德国再也拿不到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成本飙升成了企业活不下去的直接原因。 近四成的工业企业考虑外迁,高能耗的行业更是超过四成五。这是现实,如果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外部竞争,只会让人觉得政客是在找替罪羊。 巴斯夫早就跑到湛江投资建新厂,宝马在沈阳的电池研发中心也已经投入运营。政客可以敲桌子,但企业要的是订单和利润。中资对德企的收购也在升温,说明市场之间的需求还没断,只是政治上的声音越来越吵。 媒体调侃德国经济困境是“欧洲病夫”,一方面,能源政策摇摆不定,先是弃核又去煤,还没等清洁能源撑起一片天,传统能源就被砍得干干净净,结果是工业用电贵得离谱。 另一方面,AI专利数量,德国远远落后。电动车、芯片、新能源,每一个关键赛道上,德国的身影都越来越模糊。 融资困难、审批繁琐,让不少本土创新公司还没起步就夭折了。德国空中出租车公司Lilium的破产,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在石油危机时,靠着技术升级和产业革新,不仅顶住了冲击,还走出了一条新路。而当下的德国,却像是陷在制度泥潭里,政客们忙着甩锅,企业在外找活路,工人被困在失业的寒风里。 喊口号、搞敌对,短期内或许能获得一些民意支持,但对德国经济来说,这是拖延。真正的解法,不是设关税,不是搞壁垒,得从内部把问题一一拆解,把政策、结构、创新这些根子上的问题处理好。 中国新能源产品便宜、技术成熟,确实让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德国的精密制造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本可以形成互补。如果从战争思维出发,只想着谁赢谁输,那只会两败俱伤。 默茨如果有时间,不妨多去鲁尔区走走,看看那些被裁员的工人,听听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不在乎中国电池多强,他们只想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儿。 德国的未来,不靠拍桌子能拍出来,而要靠政策的清晰、产业的升级、市场的合作,不要总想着在国际上找替罪羊,该低头看看自己脚下的路。 合作、转型、自我修复,才是德国工业能挺过寒冬的真正路径。否则,桌子再拍响,工厂也不会因此重启高炉。 参考资料: 欧盟“工业之友”大会在柏林举行 聚焦产业政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