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孩子领奖的全红婵,可能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最松弛的运动员了吧! 2025 年全运会跳水男团决赛的颁奖现场,广东队夺冠后师兄谢思埸忙着领奖合影,全红婵自然地接过人家几个月大的娃,左手托住腰臀,右手轻护后脑,动作熟稔得像常带娃的小阿姨。 宝宝在她怀里安安静静的,她脸上挂着浅浅的笑,一点没有奥运冠军的架子,倒像是街坊家那个随和的小姑娘。 这种松弛可不是装出来的,在赛场内外早有迹可循。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后,面对铺天盖地的采访,她眨着眼睛说 “没想那么多,跳好就行”。 后来被问起 “207C 魔咒”,只是露出虎牙笑一笑,轻描淡写一句 “今天跳得还行”。没有刻意的谦虚,也没有夸大的表态,全是最直白的心里话。 但是身高体重的突增给她带来不小麻烦,从 2021 年到 2025 年,她的身高从 1.43 米窜到 1.53 米,体重也从 38 公斤涨到 46 公斤,身体重心上移直接影响空中翻腾的转速和入水精度。 教练陈若琳说这就像突然换了双不合脚的舞鞋,每个动作都得重新找平衡。换作别人可能早就焦虑了,她却看得坦然,被追问时只说 “长高了就调整动作呗”。 为了适应变化,她把每天的训练时长拉到八个小时,单是那个被外界称作 “魔咒” 的 207C 动作,就拆解成无数个细节反复打磨上百次。训练馆里的汗水没少流,可镜头拍到她休息时,要么对着镜头做鬼脸,要么跟队友追着打闹,一点看不出被 “发育期瓶颈” 困住的愁容。 2025 年跳水世界杯温莎站拿了银牌,记者围着问她感受,她直言 “体重确实涨了,需要适应期”,接着补充 “等适应了就会进入平稳期,回去好好磨炼技术”。没有找借口,也没有失落感,把输赢看得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换作有些运动员,面对失利可能会回避问题,或是强装镇定,她却连情绪都透着实在。 赛场下的她更没 “冠军包袱”,全运会颁奖礼结束后,她抱着宝宝在后台溜达,有工作人员逗孩子,她就跟着笑,还轻轻晃着胳膊哄娃,完全沉浸在带娃的乐趣里,把旁边的奖牌都晾在了一边。 之前参加活动被问想不想家,她直说 “想啊,想妈妈做的菜”;提到爱吃的零食,眼睛发亮说 “辣条、薯片都喜欢”,一点不藏着掖着。 这种松弛还藏在她的每一个细节里,训练累了就趴在池边歇会儿,被队友偷拍也不生气;比完赛看到观众挥手,会笑着比个剪刀手,接受采访时听不懂复杂问题,就直白说 “没听懂”,从不硬撑,不像有些年轻运动员面对镜头会紧张拘谨,她的坦然里带着股孩子气的真诚。 有人说她的松弛是因为天赋好,可天赋之外,是对跳水最纯粹的热爱。她练跳水不是为了名利,最初只是听说练体育能给妈妈治病,后来慢慢爱上跳下水那一刻的感觉。这种不掺杂杂念的初心,让她能抛开外界的期待,只专注于动作本身。就算成了奥运冠军,也没把 “金牌” 当成负担。 教练团队的培养方式也帮她保留了这份松弛,陈若琳从不会用 “必须夺冠” 这样的话施压,反而常跟她说 “慢慢来,别急”。队里训练氛围也轻松,队友们会互相开玩笑,输了比赛一起复盘,赢了就凑钱买零食庆祝。没有高压的环境,自然养不出紧绷的心态。 对比赛场上那些表情凝重、全程紧绷的运动员,全红婵的松弛更显珍贵。有次国际赛事,对手赛前反复踱步热身,她却在候场时跟教练玩起了 “石头剪刀布”。轮到她上场,脱掉外套走上跳台,瞬间切换到专注模式,跳完入水又立刻恢复笑脸,这种 “收放自如” 的状态,比完美的动作更打动人。 她的松弛还带着点 “社牛” 的可爱,全运会期间,有小志愿者找她签名,她接过笔就签,还主动问 “要不要写句话?”。看到记者的镜头对着自己,会俏皮地歪歪头;遇到认识的裁判,老远就挥手打招呼。没有距离感,也不端架子,就像身边那个活泼开朗的邻家妹妹。 就算面对外界的过度关注,她也没被搅乱节奏。走红后不少商家找过来,家里人全都拒绝了,只让她安心训练比赛。她自己也从不说 “要成为榜样” 这样的大话,只说 “想跳得更好,不让教练和家人失望”。这种简单的目标感,让她能在喧嚣里保持本心。 抱着宝宝的那个瞬间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太真实了。没有刻意营造的 “暖心人设”,也没有精心设计的镜头感,就是看到师兄没空带娃,自然地伸出手帮忙。这种发自内心的随和,跟她面对训练瓶颈的坦然、对待输赢的从容,形成了最一致的底色。 在充斥着 “内卷”“焦虑” 的竞技体育圈,全红婵的松弛像一股清流。她证明了顶尖运动员未必需要时刻紧绷,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自己活得真实,反而能走得更稳。就像她总挂在嘴边的 “慢慢来”,既是对技术精进的笃定,也是对成长的坦然。 领奖台上的奖牌会随着时间褪色,但她抱着孩子时的笑容,还有那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松弛,会一直留在人们心里。这不是装出来的淡定,而是对热爱的纯粹、对自我的接纳,也是一个 10 多岁女孩最本真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