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款还要自证清白?山东东营,律师去银行取4万现金,被追问“资金用途”,律师如实告知“个人消费”,没想到银行不依不饶追问具体买什么,甚至还查起他上个月的银行流水,律师认为这侵犯自己的隐私权,彻底忍不了,把事情发到了网上,银行领导主动道歉,但律师越想越生气,觉得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 (来源:央视新闻) 11月3日,山东东营的周筱赟律师出差时,想取4万元现金给朋友随结婚红包,没想到一场简单的取款变成了两小时的折腾。 他先试了ATM机,发现每天只能取5000元,转账又有限额2万元,没办法才去了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的柜台。 刚说要取4万,柜员就问“取这么多钱干什么用”,还告诉他人家银行规定1万元以上就得报备用途。 周律师挺纳闷,他知道央行明明要求5万元以上才需要登记,可还是试着配合,说用途是“个人消费”。 没想到柜员不依不饶,追着问“具体买什么”,说系统里没有“个人消费”这个选项,周律师只好说是给朋友送结婚红包,柜员捣鼓半天电脑,还是说没法录入。 更离谱的是,柜员突然翻起他上个月的银行流水,追问一笔旧交易的用途。 周律师当场反驳,说银行又不是公安局,没立案就没权利查他的过往流水,自己也没义务自证清白。 争执半天后,银行工作人员说已经给反诈中心和派出所报了警,让他等着警察来核实。 周律师在银行等了半小时,没见到半个警察的影子,追问之下才知道,银行根本没联系上警方。 这时候银行领导突然松口,说可以给他办取款了,但周律师已经彻底没了兴致,直接放弃取款走了。 事后周律师才发现,同一银行的不同网点规定都不一样,有的网点说5万以内不用说明用途。 更有意思的是,银行说这是反诈中心的要求,可反诈中心却直言“跟我们没关系”,两边互相甩锅。 之后建行的负责人找过他道歉,说只是“体验不佳”,但周律师没接受,因为他觉得银行是违反央行规定搞“土政策”,不是简单的体验问题。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的遭遇。 有人说自己取3万给老人治病,被要求拿病历证明,差点耽误了大事。 还有网友说妈妈取2万养老钱,被问是不是遭了电信诈骗,还得给子女打电话核实,搞得老人心里挺难受。 不少人分享自己取装修款时,被要求出示装修合同,没带就只能分几天跑好几趟。 大家普遍觉得,反诈是好事,但不能把所有储户都当成潜在骗子,取自己的钱还要“自证清白”,实在太不合理了。 诚然,银行反诈的初衷没问题,毕竟现在电信诈骗确实猖獗,保护老百姓的钱袋子很重要,但“层层加码”就变味了。 央行明确的5万元标准,是经过合理考量的,既不影响反诈,也不耽误普通人用钱。 可这家银行把门槛降到1万元,还追问隐私、查旧流水,本质上是怕担责的懒政。 银行的逻辑完全搞反了,不是先把储户当成嫌疑人审问,而是该针对异常交易精准防控。 就像网友说的,反诈该是精准打击的“手术刀”,不是无差别扫射的“霰弹枪”。 而且银行和反诈中心互相推诿的样子,更让人寒心,规则执行得乱七八糟,最后折腾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银行是服务行业,不能忘了“便利”这个核心,不能让储户取自己的钱还得看脸色、受盘问。 这场4万元的取款风波,看似是个例,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反诈不是折腾普通人的借口,保护资金安全也不能以牺牲公民隐私和办事便利为代价。 真正的安全,应该来自清晰的规则、精准的防控,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加码和盘问。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既要守住反诈的底线,更要守住服务的初心,不能让“土政策”凌驾于国家规定之上。 希望这次事件能推动行业规范,让反诈回归精准防控的本质,也让普通人取钱不用再“自证清白”。 毕竟,当取自己的钱都变得困难时,失去的不只是办事效率,还有大家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金融服务的核心是信任与便利,这一点永远不该被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