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录音揭开行业黑幕:剧本层层转包,10万一集降至3000,枪手维权难上加难 《繁花》在白玉兰奖收获的荣耀余温未消,一段43分钟的录音却无情地扯下了影视圈华丽的面纱。患有肯尼迪病的小编剧古二自曝深度参与核心剧情创作,月薪仅3000元,还得兼顾导演的生活杂务,最终只落得“前期责任编辑”这样模糊的署名,而总编剧却独揽大奖。这场维权风波,让隐匿多年的剧本“层层转包”乱象暴露无遗。 在影视行业,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一条隐秘的“枪手链”已然形成成熟的链条:头部编剧以每集10万至30万元的高价承接订单后,转手以3万元的价格外包给中间层编剧,最终底层写手每集仅能拿到3000元的报酬,酬劳缩水幅度高达97%。在某时装剧项目中,知名编剧因手头项目众多无暇创作,将任务层层转包,最终实际创作者的收入连顶层报价的零头都不到,却还要为剧本质量担责。 更为残酷的是署名权的争夺。行业缺乏统一的署名标准,多数底层创作者仅靠口头约定开展合作,即便参与了核心剧情的撰写,也常常被排除在片尾字幕之外。古二创作的金融线、复仇线成为《繁花》的亮点,却连“前期编剧”的署名都争取不到,类似的署名纠纷在影视圈屡见不鲜。对新人来说,“当枪手”几乎成了入行的必经之路,有些高校毕业生甚至沦为“枪手的枪手”,在鄙视链的底端艰难谋生。 这一乱象的根源,在于市场萎缩与资源集中的双重压力。十年间,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数量从429部锐减至115部,市场容量缩水近四分之三,新人编剧为了积累经验,即便零薪酬也愿意跟组。而头部编剧和片方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形成了“熟人江湖”的格局,平台数据又进一步固化了这一生态,使得层层转包的潜规则难以破除。 影视创作本应是创意的交融,而非资本的剥削。当才华被低价贱卖,当权益得不到保障,最终受损的是整个行业的创作活力。古二的录音不仅是个人的维权之举,更是对行业积弊的有力呐喊。期待相关方能够建立明确的薪酬标准和署名规范,让每一份创作都得到尊重,让“枪手链”彻底断裂,如此才能让影视行业真正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你如何看待剧本转包乱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