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我们得承认,这几十年国家发展快,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比以前好太多了。以前是想吃饱穿暖,现在是想着怎么吃得好,怎么穿得有品位。这本来是天大的好事。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好”的标准,慢慢被简化成了只有一个字:钱。好像只要有了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能解决了。于是,整个社会就像一锅烧开的水,各种欲望在里面翻滚,谁都停不下来。 这种风气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到商业,从个人选择到社会生态,都能看到功利主义留下的痕迹。 就说教育领域,这几乎是功利心最集中的地方。王德峰自己就是个鲜活例子,身为复旦教授,手握教职工子女降分录取的“福利”,却眼睁睁看着儿子高考成绩差一点连大学都没得上,他骑着自行车在上海街头兜圈的迷茫,恰是无数家长功利教育执念的缩影。 那些把孩子当成“绩优股”培养的家长,挖空心思买学区房、报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比上市公司CEO还满,却忘了孩子首先是个需要成长空间的人。之前“双减”政策出台前的数据更吓人,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多达12.4万个,线上还有263个,说白了就是靠家长的焦虑赚钱。 可这么折腾的结果呢?数据显示高中抑郁检出率高达38%,每10个高中生里就有近4个受抑郁困扰,那些成绩拔尖的孩子也未必幸免,北大学霸多次自杀未遂、高考状元坦言“没有感情”的案例,都是功利教育结出的苦果。 直到“双减”把线下机构压减了96%,线上压减了87.1%,这股虚火才总算降了点温,但家长们心里的功利秤砣,哪有那么容易挪开。 还有商业领域,逐利压倒道义的戏码天天在上演,直播带货就是最典型的名利场。 打开短视频,一半是晒豪车名包的炫富内容,一半是教“三天暴富”的速成鸡汤,把赚钱包装成人生唯一的成功学。 这种风气催生了一群专钻空子的“生意人”,郑州那四个看着光鲜的网红姐妹,大姐进货二姐管账,三妹四妹在镜头前喊“家人们”,把假冒箱包当正品卖,1/10的价格喊着“专柜秒杀”,短短时间就骗了66万。 还有个叫方某的主播更离谱,堆着假现金、摆着伪造的苹果手机盒,P几张存款截图就敢喊“全网最低价”,把直播间变成“电子化杀猪盘”。 最讽刺的是“慈善黄金”骗局,主播打着扶贫旗号卖半价黄金,趁粉丝抢单时偷偷把链接改成假字画,不到一个月就骗了50多人30多万。 这些人心里哪有什么诚信道义,眼里只有流量和钞票,刚好撞上了观众想占便宜、急着赚钱的功利心态,一拍即合酿成骗局。 就连普通人的日常选择,也被功利主义牵着走。年轻人找工作先问薪资多少,不问喜不喜欢;交朋友先看对方有没有利用价值,不看三观合不合;甚至婚恋市场上,彩礼多少、房子多大成了比感情更重要的筹码。 这种心态就像病毒,慢慢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础。以前邻里之间能互相帮衬,现在住对门都不知道对方名字;以前商家讲究“童叟无欺”,现在“买的没有卖的精”成了常态。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度持续走低,仅直播带货领域的投诉量每年就以两位数增长,这背后正是功利压倒道义后的必然结果。 王德峰教授说“内不能安,外不能立”,这话一点不假。内心不安的是个体,那些为了钱熬夜加班、为了成绩逼孩子刷题的人,看似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丢了睡眠和安宁,就像那些抑郁的学生,成绩没上去,身心先垮了。 外不能立的是社会,当商家都在靠骗赚钱,当教育只看分数不看人品,当人与人之间只剩利益交换,这样的社会很难有真正的凝聚力。 就像他自己后来醒悟的,把孩子当成“项目”去雕琢只会适得其反,放下功利执念反而能找到出路,这道理放在整个社会身上也一样。我们确实该庆幸日子越过越好,但好生活不该只有钱这一种标准。 那些晒豪车的短视频终究会过时,那些靠骗来的钱早晚要还回去,只有守住道义、守住内心的安宁,才算真正握住了好生活的本质。 王德峰撕开的这层遮羞布虽然难看,但只有看清了里面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去改变,不然只会在功利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