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说起郭沫若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文豪,写诗写剧,还搞历史研究,可他的婚姻故事,尤其是和原配张琼华那段,搁到现在估计得被网友喷成筛子。1912年,那时候清朝刚亡,民国成立没多久,四川乐山沙湾镇郭家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富户,郭沫若二十岁,正在成都高等学堂念书,接触了不少新思想,西方的文学科学啥的,让他脑子里装满了摩登想法。可家里老人还按老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他定了张家姑娘张琼华做媳妇。张琼华比他大两岁,1890年生人,出身普通富户家庭,没读过啥书,从小学针线活,裹小脚,典型旧式女子。郭母看中她勤快孝顺,觉得配自家儿子合适,就这么敲定了。 郭沫若对这门亲事本来就不上心,他从书里看到的女性是独立自主的,跟张琼华这种传统型完全对不上号。结婚那天是旧历正月十五,郭家办得热热闹闹,可郭沫若心里堵得慌。婚后他一看张琼华长相普通,宽脸额头,皮肤粗糙,还裹小脚,顿时觉得像买了假货,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拒绝同房。结果张琼华拉着他求生孩子,他也没答应,甩袖子走了。婚后第五天,他就收拾东西回成都继续念书去了,从此没再回老家看她一眼。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觉得郭沫若太绝情了,明明是包办婚姻,可他就这么一走了之,让张琼华一个人守着空房。 张琼华呢,从那以后就留在郭家老宅,成了名义上的媳妇,实际啥也没捞着。她没怨言,继续干活,伺候公婆,洗衣做饭,操持家务。郭家老人对她还算认可,把她当正房媳妇供在祠堂牌位上。她就这样日复一日过着寡妇般的生活,一守就是几十年。郭沫若那边,1914年去了日本留学,先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念预科,后来转东京帝国大学学医。可他更爱文学,写了不少诗,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锋。留学期间,他生病住院,认识了日本护士佐藤富子,两人一来二去好了起来。佐藤富子是东京女子医专毕业的,温柔懂事,跟郭沫若志趣相投。1916年,他们在京都结婚,没多久生了五个孩子,四男一女。郭沫若给佐藤富子改名安娜,两人过得挺融洽。 消息传回四川,郭家也没离婚啥的,张琼华还是那副样子,继续在老家干活。她偶尔收到郭沫若寄回的信,但信里从来不提她,只写给父母和兄弟。郭沫若在日本待了十几年,1921年和鲁迅他们一起搞创造社,推动文学革命。他的作品像《女神》啥的,影响很大。可对张琼华,他压根没放在心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先到上海,然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作。那时候他认识了大公报记者于立群,于立群是官宦家庭出身,会演话剧,文化水平高,两人很快就走到一起。1938年他们结婚,生了几个孩子。郭沫若就这样又组建了新家庭,张琼华那边还卖了嫁妆首饰给公婆买药,日子过得紧巴巴。 1939年,郭沫若带着于立群回四川老家探亲,这是他和张琼华结婚27年后第一次见面。乡亲们听说大人物回来了,都围着看热闹。郭沫若西装革履,于立群穿旗袍戴眼镜,看起来很时髦。张琼华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头发花白,穿旧蓝布衫,公公把她推出来,说她这些年伺候老人功劳大。郭沫若见了她,摘帽鞠躬,表示感谢,但也就这样,没多停留。那晚张琼华让出自己的床给新人,自己睡堂屋长凳。郭沫若临走留了张字条给她,写“书付琼华”,她宝贝似的用红布包好藏起来,说饿死也不卖。之后郭沫若继续他的事业,抗日期间写了不少文章,1949年后在高层任职,搞文化教育和历史研究,当过科学院院长啥的。他的生活越来越风光,著作等身,地位高。 张琼华呢,继续在老家过日子,公婆相继去世后,她一个人守着郭家房产。土改时候分了点瓦房,她靠糊火柴盒挣点小钱,日子清苦。公社广播放郭沫若的作品,她听着剪桃树枝,从不抱怨。郭沫若1978年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遗物里找到1912年新婚照片,背面有字赞张琼华贤孝。张琼华1980年去世,90岁,无儿无女,箱子里留着郭沫若中学作文簿和几封信。两人婚姻名义上持续68年,实际相处不到一周。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旧时代和新思想的碰撞,郭沫若追求自由,扔下张琼华不管,让她白白守了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