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朱德抱着刚周岁的儿子朱琦与父亲朱世林的一张珍贵留影,年轻时朱老总留着八字须,炯炯有神的双眼,不怒自威! 1886年腊月初一,四川仪陇县马鞍场的李家湾,一间地主用来堆粮食的昏暗仓库里,朱世林看着刚出生的第四个孩子,皱着眉叹口气:“唉!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朱家是当地的佃农,租种着地主的田地,一年忙到头交完租子就没剩多少,妻子钟氏已经生了13个孩子,活下来的才8个。 这个男娃排行老四,按当地风俗取了“狗娃子”的贱名,盼着能好养活。 孩子的奶奶倒不发愁,抱着娃娃瞅着粗眉大眼的模样,笑着说:“这娃有福气,好好养着,将来没准能成大气候。”谁也没料到,这句朴素的话,后来真成了现实。 朱世林是个敦厚的庄稼人,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再苦再累也不抱怨,只是默默扛着家庭的重担。 钟氏比丈夫更显坚韧,她出身贫苦人家,身板高大结实,一双天足让她干起活来不输男人。 那时候朱家二十多口人,妇女轮着煮饭,轮到钟氏就得管一年的伙食。 她天不亮就起床生火,饭菜端上桌后,又扛着锄头下田,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忙到天黑也不停歇,挑水挑粪这样的重活也从不推脱。 她自己省吃俭用,衣服是自家纺线织布做的,厚得像铜钱,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传好几代。 可看到比自家更穷的亲戚邻居,总会把不多的粮食分出去一些,遇到乞丐也会端上一碗热饭。 她不许孩子们学丈夫偶尔抽旱烟、喝小酒的习惯,总跟孩子们说“做人要本分,不能沾染坏毛病”。 朱德打小就跟着母亲打转,四五岁就帮着递个东西、扫个地,八九岁已经能跟着下地干农活,种的春萝卜长得碗口粗、一尺长,村里人都夸这娃是个好把式。 家里住的仓库昏暗潮湿,吃的大多是红薯饭、杂粮饭,油盐都省着用,只有丰年才能吃上顿白米饭。 可这样的日子里,母亲的勤劳和善良像阳光一样,照进了朱德的心里。 后来朱德的伯父朱世连要过继孩子,朱世连是朱家长子,治家严谨又心善,就是没个子嗣。 他挑来挑去选中了朱德,觉得这孩子眼神亮、肯吃苦,将来能成器,过继之后,伯父待他跟亲儿子一样亲。 那时候朱家穷,根本供不起三个男孩同时读书,伯父拍板说“就供朱德读”,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凑钱,一起负担他的学费,盼着他能成个读书人,给家里撑起门面。 伯父还特意找了当地最有学问、声望最高的席聘三先生,让朱德在他的私塾里读书,这一读就是近十年。 这份在当时佃农家庭里想都不敢想的教育机会,成了朱德人生里最关键的转折。 钟氏一直支持儿子读书,从私塾到南充求学,再到成都、云南陆军讲武堂,她从来没说过一句反对的话,总说“有学问才能做大事”。 她自己也藏着一股硬气,憎恨那些欺负人的恶霸,这种反抗压迫的念头,悄悄传给了朱德。 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到处追杀朱德的亲属,还挖了朱家的祖坟,钟氏带着儿孙们改名换姓,躲在亲戚家,靠着亲友掩护一次次躲过危险。 临终前,她怕反动派再来挖坟,特意嘱咐后辈别把自己葬进修好的墓室,就埋在屋后的大松树下,不立坟头也不刻碑。 1944年老人去世,延安专门开了追悼会,毛主席送的挽联写着“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朱德自己也写下《回忆我的母亲》,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敬重。 很多人好奇,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怎么能走出开国元帅?答案其实就藏在朱家的生活里。 朱德后来常说,自己饿肚子长大,搞革命时就不觉得饿;从小干惯了活,做体力活不觉得掉面子;长征路上走几千里,跟士兵们一起走路也不觉得累,过毛儿盖草地时,甚至觉得跟老家的苦日子差不多。 这些旁人熬不住的苦,对他来说早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这份韧性,就是母亲没日没夜的劳作教给他的。 母亲周济穷人时的样子,让他打小就心疼底层百姓,后来革命里的“官兵平等”“体恤士兵”,根源就在这里。 伯父给的教育机会更不用说,没有那十年私塾打下的底子,没有两家凑钱供学的坚持,他很难接触到先进思想,也就不会走上革命道路。 朱德对长辈也孝顺,1919年特意接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去泸州享福,只是养父母没肯去。 他对母亲的孝心,后来变成了更大的担当,把对自家母亲的爱,变成了对天下所有劳苦大众的爱,变成了解放全中国的决心。 朱家没给朱德留下钱财田地,却把勤劳、坚韧、善良、担当这些品格刻进了他的骨子里,陪着他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站成了共和国的脊梁。 家庭给的影响,从来都是一辈子的。 【评论区聊聊】家里教给你的哪样东西,最让你受益终身? (信源:那时年少,伟人们这样过童年——中国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