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问:我的年号霸气不?宰相连连点头,转头却偷说4个字 赵匡胤称帝后对年号的

康安说历史 2025-11-11 11:41:45

赵匡胤问:我的年号霸气不?宰相连连点头,转头却偷说4个字 赵匡胤称帝后对年号的讲究可不是一般的较真,毕竟他靠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一跃成了大宋天子,五代十国那几十年换皇帝跟走马灯似的,一个霸气的年号简直是皇权正统性的 “门面担当”。 刚登基时他定了 “建隆” 年号,用了三年觉得不够有一统天下的气势,乾德元年正月就迫不及待改了元,还特意召集大臣们品鉴这个新年号,问出那句 “我的年号霸气不” 时,眼神里全是等着被夸赞的得意。 当时站在最前面的宰相赵普,那可是赵匡胤的 “铁杆心腹”,从陈桥兵变时灌醉赵匡胤披黄袍,到后来策划杯酒释兵权,一路陪着新皇帝稳江山,自然得先站出来捧场。 他当即顺着话头夸 “乾德” 二字有 “乾纲独断、德被四海” 的气象,还列举了改元后各地献上的祥瑞,把这个年号夸得像是天命所归,引得其他大臣也跟着连连附和,赵匡胤听得眉开眼笑,当场就赏赐了赵普不少绸缎。 可没人知道,赵普转身走到廊下时,对着身边亲信压低声音偷说了 4 个字,这背后藏着的全是他的尴尬和隐忧。 赵普敢当面捧哏却背后嘀咕,根源在于他自己犯了个 “低级错误”—— 身为宰相居然没提前核查年号的渊源。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残余政权还没扫清,前蜀、后蜀这些西南小国在历史上存在了几十年,光是后蜀就换过明德、广政两个年号,而 “乾德” 这个词早被前蜀的王建用过了。 前蜀当年用 “乾德” 年号时,只维持了六年就爆发内乱,王建死后没几年国家就被后唐灭掉,妥妥的 “亡国年号”,这种忌讳在讲究天命的古代可不是小事。 赵普虽然谋略过人,却偏偏不爱读书,当年策划陈桥兵变靠的是手腕,处理朝政凭的是经验,哪会想到去翻找几十年前的旧史料,等他后来偶然从史官那里得知真相时,赵匡胤早就把 “乾德” 年号当成了得意之作。 更让赵普心虚的是,宋朝当时正忙着攻打后蜀,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刚派大军西征,次年正月就把后蜀后主孟昶逼得投降,蜀地的户籍、文书全被运回汴京。 这些文书里到处都是前蜀、后蜀的年号记录,只要有人细心翻看,“乾德” 是亡国旧号的事儿迟早露馅。赵普身为监修国史的宰相,要是被皇帝知道他连这事都没查清,轻则被骂失职,重则可能动摇他 “独相十年” 的地位。 毕竟赵匡胤虽然信任他,却也容不得大臣在这种关乎皇权体面的事上犯糊涂,之前赵普私占皇家菜地都差点被罢官,更别说这种 “欺君” 般的疏漏了。 不过赵普的运气还算好,最先戳破这事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翰林学士卢多逊。乾德五年君臣闲聊时,赵匡胤又在夸 “乾德” 年号独一无二,卢多逊突然插话说 “可惜乾德是前蜀用过的年号”,当场就把赵匡胤的得意浇了个透心凉。 皇帝赶紧让人去翻史料,果然在《前蜀世家》里找到记载,前蜀王建在公元 907 年称帝后就改元乾德,一直用到 913 年,算下来这个年号已经被用了整整六年,而且跟着前蜀一起成了历史尘埃。赵匡胤气得当场就骂赵普 “不学无术”,要不是王溥求情,这位宰相差点就得卷铺盖走人。 这事之后赵普才算真正慌了神,原来他转头偷说的那 4 个字 “祸在其中” 一点没说错。古代改元从来都是大事,汉武帝首创年号制度后,每个新朝都要选从没被用过的字,就是为了彰显 “天命维新”,比如唐太宗的 “贞观”、唐玄宗的 “开元”,全是经过反复核查的新创年号。 像 “乾德” 这样撞上亡国旧号的,简直是皇家大忌,要是传出去,难免有人会借题发挥,说大宋江山要步前蜀后尘,这对刚稳定没几年的政权来说,无疑是埋了颗定时炸弹。 赵匡胤后来赶紧在乾德六年改元 “开宝”,就是想彻底摆脱这个尴尬的年号,而赵普也从此发愤读书,家里藏了个大书匣,天天抱着《论语》啃,直到死后人们才发现里面只有半部论语,这才有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 说起来赵普这波操作也算典型的 “打工人窘境”,当着皇帝的面只能捡好听的说,转头才敢暴露真实想法。 毕竟赵匡胤对年号的执念摆在那儿,当年改元 “建隆” 时,为了显得与众不同,特意让史官查了五代所有年号,确认没人用过才敢启用,后来换 “乾德” 更是琢磨了好几个月,就盼着能靠年号彰显大宋的霸气。 赵普要是当场指出问题,说不定会被当成故意扫皇帝的兴,可不说又怕事后出事,只能用偷说 4 个字的方式发泄心虚。 这事儿也成了北宋官场的一个小笑话,后来大臣们选年号都学乖了,先让史官把秦汉到五代的年号全筛一遍,确认没 “撞车” 才敢报给皇帝,再也没人敢犯赵普这样的糊涂账。

0 阅读:0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