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居住在妙峰山上一户姓孔的农民家庭。男子戴着一顶破毡帽,上身穿一件棉夹

运赛过去 2025-11-10 20:49:53

1941年,居住在妙峰山上一户姓孔的农民家庭。男子戴着一顶破毡帽,上身穿一件棉夹袄,腰间被布带紧紧勒住,下身穿宽大的缅裆裤,脚上穿着布棉鞋,裤脚用布带裹得紧紧的,这样干活更利索,也避免寒气吹进裤筒。 说起这户孔家农民,得从那会儿的北平说起。1941年,太平洋战争刚打响,日本军队在北平抓紧了对外国人的控制,尤其是那些跟抗日有瓜葛的。林迈可这英国人,本来在燕京大学教经济学,平时低调得很,可他早就不止是老师那么简单。从1937年他来中国起,就开始帮着八路军搞些无线电设备,还偷偷运药品和技术书出城。那时候北平城门检查松,他白皮肤的优势就派上用场了。娶了中国老婆李效黎后,两人更是一条心,1941年6月刚办完婚事,12月8日罗斯福对日本宣战的消息一传开,林迈可立马收拾行李,带上老婆、燕大物理教授班维廉夫妇,还有两箱子无线电零件,开车就往西山跑。那些零件可不是小玩意儿,万用表、计算尺啥的,要是被日军逮着,够枪毙好几回了。 他们一行四人,加上行李,逃出北平后先藏在西山贝家花园。那地方是地下党的联络点,管家是党员,帮着安排下一步。日军搜捕队很快就追上来了,靴子踩雪的动静传得老远。地下组织赶紧接应,把他们从贝家花园转到妙峰山脚下。妙峰山那块儿地势高,树密林深,平时香客和果农来来往往,不起眼。孔家就住在那山坳里,靠着几亩薄田和坡上杏树过日子。孔夫四十来岁,脸晒得黑黝黝,手上老茧一层厚,平日里扛锄头翻地,腰带勒紧了才好使劲。老婆裹着小脚,生过几个娃,步子小碎,却总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家里最小那个孩子刚会爬,孔家夫妇平时日子紧巴巴,玉米粥咸菜对付,可那年冬天,他们一口答应把四个城里人藏起来。 藏匿从12月上旬开始,一直拖到月底,整整两周。日军搜查队分成小组,上山挨家挨户翻,枪上刺刀亮堂堂的。孔家把林迈可他们塞进后院地窖,盖子用稻草压实,上面还堆了柴捆。地窖里潮气重,空气闷,客人裹着借来的破棉袄,膝盖顶墙取暖。孔夫妇轮流送吃的,稀粥里搁点萝卜丝,热水瓶里灌开水,递下去时低声招呼。林迈可夫妇和班维廉夫妇蜷着身子,商量地图和路线,讨论怎么避开日军巡逻。孔夫白天出门砍柴,故意走远路,观察敌情,回来报告哪条道上兵多。老婆在家生火做饭,烟囱冒烟盖住屋里味儿。日军来敲门时,孔家就说没外人,搜了搜就走。那些兵凶得很,砸门翻箱,抢了点粮食就撤,但没起疑心。两周里,山风呼呼吹,雪地里脚印得抹平,孔家夫妇就这样顶着风险,守着自家小院,没露半点马脚。 妙峰山那段是最惊险的,孔家夫妇冒死收留,等于把脑袋别在裤腰上。日军那时候在平西扫荡频繁,抓到抗日分子就杀,农民家藏外国人,抓着就是通敌罪。孔家没多想,就干了。林迈可后来在书里提过,这家人朴实,帮了大忙。12月26日,搜捕松了点,他们收拾行囊下山。临走前,林迈可举相机拍了张全家福,孔夫戴破毡帽,棉夹袄腰带勒紧,缅裆裤裹腿,脚上布棉鞋利索。老婆抱孩子站旁边,孩子们拉衣角。照片后来印在林迈可的书《华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里,成了历史见证。 逃到平西后,林迈可夫妇和班维廉夫妇进了晋察冀根据地,肖克任司令员。林迈可立马干起老本行,当通讯顾问,改装缴获日军电台,教人怎么接线、调试信号。他自学的无线电知识派上大用场,帮着建起上百部设备,覆盖电话电报网。晋察冀军区办无线电训练班,他带头设研究班,培养骨干,后来那班底并进华北电专,成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1942到1944年,他一直在边区,风里来雪里去,修设备、讲课,手上磨出泡也没停。班维廉夫妇也帮忙,物理知识补上技术短板。 1944年5月,林迈可觉得根据地太闭塞,得跟外界连上。他带老婆孩子去延安,翻山越岭,背包压肩。到了那儿,当上军委三局技术顾问,帮新华社搞英文广播。以前延安时间用日晷定,不准,他建议改东七区标准时,通联才顺当。9月,新华社英文电讯开播,他编辑稿子,信号直达美国西海岸和印度,让老外听清中国抗战实况。那时候同盟国战场连着,延安声音出去,影响不小。日本投降前,他还修天线、定向播发,忙得脚不沾地。 抗战赢了,1945年林迈可回英国,带回一堆照片和见闻,写书宣传中国抗战。照片里不光有孔家,还有延安窑洞、八路军操场、边区医院,那些黑白影像记录了底层老百姓的日子。回国后他去美国教书,娶李效黎生了女儿,晚年还访华,1954年当英国工党代表团翻译。可后来他批评中共领导,有些话重了点,签证就停了,直到毛去世后才再来。孔家呢,留在妙峰山,守着田地过日子,没啥大动静。林迈可1994年死在美国,享年85,遗物里那张全家福还留着,提醒人那段藏匿的恩情。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