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留下的疤痕 人留下的疤痕有两种,一种是肉体上的疤痕,一种是灵魂上的疤痕。我下面向朋友们介绍的是我儿童时代深深刻印在灵魂上的疤痕。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计划经济,当时的生活物资、日用百货、民生之必需都是统购供销,国家统一调控。 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粮食根本不够吃。成年人干重体力活的月供45斤,干轻体力活的月供42斤。坐办公室的职员月供36斤,儿童口粮才十几斤,家里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吃。当时老百姓对节约粮食流行的说法是:“忙时吃干,闲时喝稀,不忙不闲吃半干半稀。”这半干半稀的饭也要放上不少菜叶。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些年,有个冬天眼看就要到年底了,我们这几个孩子想要吃饱饭那种期待目光,被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和母亲商量打算去牡丹江郊区外县去买点粮食,好度过这个年节。那时候口粮是国家粮食部门统一管理,买粮食也要偷偷摸摸的线下交易,如果被粮食部门负责人抓到就要没收,可见当时私下交易粮食有多危险。 在一个冬天的黑夜,父母领着哥哥和我顶着满天的繁星,踏着铺满银白月光的路,去向富江镇火车站。脚底下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响,与呼呼刮来的西北风交织在一起,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来到牡丹江富江镇火车站(那时候富江镇设有车站)后,见里面坐满了候车的旅客,也都是去郊区购买粮食的。来到朱家沟后天已经大亮,我们来到一个农户家,父母偷偷和她们交易后,便把买到的粮食分成袋子装好,等待天黑后再出发。我们走出村庄时候,月光皎洁,七颗北斗星格外得明亮,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背着十几斤粮食,趔趄地走在乡村山路上。月亮姐姐在天上看到我吃力的前行,非常同情,给我前行的山路照的格外明亮。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六十多年,但是留在我心头的记忆从没消失过。一个十岁的孩子,背着十几斤粮食,夜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种情景可以想象,那种苦难实在是难以忘怀。现在百姓生活水平年年提高,这样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