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央行行长纳格尔在陪同副总理拜尔准备访华前,再次发出威胁。他表示:“一旦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持续恶化,欧洲将考虑报复! 欧洲这边频频放出类似声音,其实根子在于他们对自身地位的焦虑,中国这些年经济稳健前行,产业链完整,市场规模巨大,而欧洲却面临多重困境。 能源危机还没完全过去,制造业竞争力下滑,电动汽车等领域被中国企业迎头赶上,他们自然坐不住。 纳格尔提到稀土出口管制问题,欧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这张牌握在谁手里一目了然。 但他们总爱把正常的市场调节说成胁迫,这不是双标是什么?中国从来没说过要切断供应,只是加强管理,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安全。 反观欧盟,动不动就搞反补贴调查,加征关税,先下手为强,却指责别人不公平。 拿德国来说,好几年中国都是它的最大贸易伙伴,汽车、机械、化工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可现在2024年美国反超中国,成为德国头号贸易对象,贸易额差距虽小,但趋势明显。 这背后是德国企业对中国依赖的担忧,也是政界推动“去风险”的结果,他们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审视对华经济关系的安全部分,从能源到关键基础设施,一一排查。 表面看是审慎,实际是想逐步抽身,德国车企在中国投资建厂,供应链深度嵌入,本土化生产已成主流。 欧洲企业喊着“在中国为中国”,就是舍不得这个市场,转身就建本地供应链,避免地缘风险。 从电动汽车关税到医疗器械采购限制,欧盟步步紧逼,中国则精准反制,比如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法国企业通过价格承诺获得豁免,其他没调整的就得承担后果。 再如中国限制欧盟企业参与大额医疗器械采购,这直接回应了欧盟的排他措施。 双方你来我往,看似剑拔弩张,但本质是利益博弈,欧盟想维护传统优势,中国则捍卫发展权益。 纳格尔说要报复,可欧洲内部并不铁板一块,西班牙、德国一些政要就反对激进关税,认为贸易战没赢家。 法国马克龙虽强硬,但也欢迎白兰地问题部分解决,说明对话仍有空间。 纳格尔这番表态更像是一种姿态宣示,给国内民众和企业吃定心丸,同时在访华前抬高谈判筹码。 欧洲没落不是秘密,人口老龄化,创新乏力,福利负担沉重,相比中国的高速铁路、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他们的差距在拉大。 访华团里带上央行行长,本是寻求合作信号,却先放狠话,这不是自信的表现,而是底气不足的体现。 真要有实力,何必在门口喊打喊杀?中欧关系核心仍是互惠,2023年贸易额虽降,但服务贸易欧盟顺差不小,投资存量双方都有千亿欧元规模。 当然,中国这边也需警惕,加强稀土等战略资源管理是必须,但要避免被贴上武器化标签。 多边对话、班列运输、投资协定,这些合作渠道还在运转,欧洲企业本土化趋势,其实是双赢,中国市场拉动就业和技术转移,他们带来资金和管理经验。 纳格尔访华若能带来实质进展,比如稀土供应保障换取市场准入,或许能缓和紧张,但若只带威胁而来,估计收获有限。 说到底,欧洲想报复,得先掂量自家斤两,没落不是一天的事,但逆转靠的不是狠话,而是实打实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大门一直开着,欢迎合作,不怕竞争。 你们怎么看欧洲这波操作?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德国央行行长扬言:得想想如何报复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