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全球不大规模招募女兵?精准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即便九成男人都死在战场上,剩下那一成哪怕是老人、病人,只要女性还在,战后只需两代时间,人口就能补回来。 就说前些年的叙利亚内战,打了没几年,境内男性死的死、逃的逃,大马士革的一夫多妻比例直接从 2010 年的 5% 飙到 2015 年的 30%。 不是当地人突然想开了,是实在没办法,女人比男人多太多,寡妇带着孩子活不下去,只能嫁给已婚男人求个活路。 法官都明说,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女性能活下去、能生孩子,不然整个地区的人口都要断层。 这就是最直白的现实: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只要女性群体还在,人口就有翻盘的可能;可要是女性也大批死在战场上,再想恢复人口就是痴人说梦。 二战后的德国更能说明问题。 希特勒折腾了几年,德国男性死了一大片,按理说人口该崩了吧?结果 1959 到 1965 年,西德东德一起迎来婴儿潮,出生率冲到 18.1‰,平均每个妇女生 2.5 个孩子,每年新生儿从一百万涨到一百三十万。 虽说后来靠移民补了些人口,但要是当时把女性都派去前线当炮灰,哪来的婴儿潮?早成了无人区。 古人打仗比这精,春秋时候诸侯混战,再狠也不会把育龄女性拉去战场,不是讲仁义,是怕打光了女人,自己的国家过两代就没人纳税当兵了。 再看体力这关,冷兵器时代真不是闹着玩的,长枪重刀全是硬碰硬,拼的就是胳膊根儿的力气。 别以为古人的兵器跟现在的道具似的,当年红军妇女独立师西征,女战士们拿的步枪不算最重的,可翻个雪山、打场恶仗,一千三百多人最后活着回陕北的不到三百。 不是她们不勇敢,是体力真扛不住 —— 古代的重刀动辄二三十斤,骑兵用的长枪得双手举着冲锋,男人都得练个三五年才能熟练,女人就算练得再苦,长时间拼杀也容易脱力。 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的研究都提过,古人天天干重活,体力本就比现代人强,可就算这样,也没哪个朝代敢大规模让女性上一线拼杀,毕竟打输了可以再打,体力跟不上冲上去就是送人头,纯粹浪费兵力。 当年琼崖的红色娘子军,一百二十人组建的特务连,看着威风,可真刀真枪打起来,减员速度比男兵部队快多了。 不是她们训练不够,是冷兵器时代的战场规则对女性太不友好:冲锋时要扛着兵器跑,肉搏时要拼力量,撤退时还得扛伤员,这些活儿男性都觉得吃力,女性自然更吃亏。 抗大女生队的学员们也主要学通讯、医护,很少直接上战场拼杀,项英都说女同志能学军事技能,但真到野外战斗,还是得承认体力上的差距。 这不是歧视,是打仗得讲实际,总不能为了所谓的平等,把不合适的人往火坑里推,最后既打不赢仗,还赔上了人口延续的根基。 再说了,军队从来都是最讲性价比的地方。 冷兵器时代养一个能打仗的女兵,花的训练时间比男兵多,战斗力还未必强,倒不如把资源集中在男兵身上。 更关键的是,万一女兵死伤太多,战后人口恢复就成了大问题。 叙利亚就是教训,男人少了只能靠一夫多妻勉强维持人口,要是连女人都少了,那地方就彻底废了。 古代帝王们早就看透了这点,哪怕兵力再紧张,也只会让女性做后勤、搞通讯,绝不会让她们跟男兵一样去前线拼杀,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江山后继无人。 现代战争虽然有了高科技,但这个底层逻辑还是没变。 二战时美国女兵主要在工厂造武器,苏联女兵多当狙击手、通讯兵,很少去正面战场硬碰硬,本质还是想保护女性群体。 不是说女性不能打仗,红色娘子军、妇女独立师的战士们个个都是英雄,但大规模招募女兵上一线,代价就是战后人口可能几十年都缓不过来。 德国战后要是没有那波婴儿潮,靠移民根本填不上人口窟窿,更别说后来的经济腾飞了。 所以说,全球不大规模招募女兵,从来不是什么性别偏见,而是最现实的生存选择。 人口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战争最后拼的底牌 —— 打赢了没人,再好的地盘也是废墟;打输了但女人还在,过两代就能卷土重来。 至于体力差距,不过是让这个选择更顺理成章的现实因素,毕竟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从来都是靠力气说话的地方,女性天生的生理特点,确实不适合在这种环境里大规模拼杀。 古人总结的经验,其实就是最简单的道理:保住女人,才保住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