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前印太事务助理部长瑞特纳最新研判:大陆攻台不一定是2027年,提前或延后都有可能;只要解放军评估可以实现“快速、突然和低成本”地拿下台湾,且成本是在中国大陆可接受的范围内,就是攻台时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说白了,台湾自己现在的情况,说实话,真的撑不住。先看军力。表面上台湾军队挺热闹,但细究一下,装备老旧,补给体系脆弱,兵力有限。 过去几年美方一直吹“军援”,实际上很多都是空头支票。你别看美国给了几套什么导弹系统、防空装备,关键是,战时这些能不能用?能不能解决台湾真正面对的攻击压力?答案不乐观。 更别提训练和整体协调能力了,跟大陆海空军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叫做“代差”。再加上,岛内士气参差不齐,政治上各派明争暗斗,关键时刻能不能统一作战,也是大问题。 经济上,台湾也撑不到最后。岛内经济规模有限,供应链高度依赖大陆和全球,所谓的长期消耗战根本玩不转。 即便美方喊着什么“援助承诺”,打起来就能派几千人、几十套装备过去吗?答案也是打了折扣的。 你仔细想想,所谓“援台计划”更多是政治姿态和心理安慰,真打起来,台湾基本靠自己,顶多还能撑几天几周。 主动权到底在谁手里?别想复杂了,就是大陆手里。你台湾想拖?没门儿。你美方想阻止?也只是嘴上说说,能打吗? 再看大陆的战略逻辑。大陆不是一窝蜂乱冲的队伍,而是讲效率和成本的。瑞特纳都说了,关键指标就是“快速、突然、低成本”。 什么意思?就是不会打得自己吃大亏,也不会给国际社会找麻烦到不可承受的地步。换句话说,大陆不会随便挑时间,也不会因为某个政治节日或者外部压力就盲目出手。 什么时候动?取决于大陆觉得自己条件成熟,而不是美国在日历上划的那个2027年。 说白了,美方一直把台湾问题当成一个“定时炸弹”,实则大陆手里根本没按计时器,炸弹什么时候拆、什么时候引爆,全看大陆自己算盘打得响不响。 而台湾自己能做什么?台独挑衅、各种外部呼风唤雨,才可能影响大陆的决策节奏。 比如突然搞什么“独立公投”,或者外部势力放出军事威胁信号,这些会让大陆评估风险再加权,但不代表大陆会随意跟着起舞。 换句话说,大陆从来不是为了配合谁的节奏而行动,而是看自己盘算的结果:有没有把握、代价多大、最终收获够不够。美方一直幻想通过威胁或拉拢台湾来掌控主动权,这本身就是自欺欺人。 主动权的真正意义,不是你喊几声就有,而是你有没有能力让对方不得不按你的节奏走。而台湾和美国,在这方面,目前完全是被动。 很多人把目光放在2027年,好像到了这个年份大陆就一定会动,其实根本不靠谱。大陆行动的时间完全是灵活的,随时可能提前,也可能后延。 为什么?因为军事、政治、经济、国际舆论、风险成本,这些因素都在影响决策。打早了,风险没完全消化;打晚了,机会可能错过。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清楚一个核心问题。台湾的所谓“防御能力”,远没有想象中坚不可摧。军事差距、装备老化、训练不足,再加上政治纷争、经济脆弱,整个体系经不起大规模作战考验。 美方军援再多,也多是嘴上功夫,关键时刻真正能派多少?能不能直接影响战局?答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台湾的“以武拒统”,在现实面前,根本撑不住。主动权,始终在大陆手里。 再从战略角度看,大陆有自己的评估标准,打得快、打得出其不意、代价在可控范围内,这个成本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影响等等。 只要这些条件满足,行动就可以启动;条件不成熟,就算你等到2027年,也不见得会动。这就是所谓“灵活性”,不是瞎打,而是高效选择最佳时机。跟美方那些想定日历的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换句话说,瑞特纳的“分析”本质上告诉大家一个现实,台湾问题的主动权一直在大陆手里。台湾自己再嚷嚷“以武拒统”,再靠外部势力叫嚷,也只是徒劳。 美方口头承诺再多,也只是增加心理安慰。真正能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解决问题的,是大陆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外部因素的日历。 所以,有兴趣研究台海问题的朋友,记住这一点,不要总盯着年份或者美方所谓的计划表,核心逻辑永远是实力和主动权。 台湾自身条件不足,美方军援不可靠,挑衅只能刺激大陆评估节奏,而真正的决策权、主动权,始终握在大陆手里。 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不动?都看大陆自己评估,成本划算就动,成本高就等等。别再被美方的预测表牵着鼻子走,台海局势的主线很清楚,主动权不在你手里,也不在美国手里,只在大陆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