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 92岁的老人,说出这样斩钉截铁的话,没有丝毫犹豫,可了解他人生轨迹的人,只会觉得既刺眼又讽刺。他出生于浙江宁波,1岁随父迁南京,5岁移广州,抗战时期辗转香港、重庆,年少时的颠沛全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18岁远渡重洋赴美求学,成为麻省理工校园里唯一的中国新生,毕业后进入德州仪器,从基层工程师做到集团副总裁,成为最早跻身美国科技公司高层的华人精英。1962年,他选择归化美国籍,直言这个身份帮他摆脱了种族歧视,从此便以“彻头彻尾的美国人”自居。 这份对美国的执念,早已刻进他的商业决策里。1987年创办台积电时,台湾本土员工占了99%,他却硬要把英语定为公司绝对主流语言,理由是“要打造世界级管理环境”。台积电的核心技术,从EDA软件到设备供应,全深度绑定美国企业,他自己也坦言“台积电就像被焊死的齿轮,只能跟着美国转”。更让人不适的是,他不止一次贬低大陆芯片产业,说“再多的钱也做不出高端芯片”,暗示美国能随意掐断大陆的芯片命脉,全然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可现实狠狠打了他的脸。被他奉为“光辉典范”的美国,并没给台积电带去坦途。2020年就宣布赴美建厂房,累计投资高达650亿美元,号称美国史上最大外方直接投资,结果4年过去,亚利桑那工厂连一颗芯片都没生产出来。原本计划2025年投产的4纳米工厂一拖再拖,2纳米工厂更是直接延后到2028年,配套供货商的建厂计划要么暂停要么延期,乱象丛生。美国的人力成本比台湾高出五成,熟练技术工人奇缺,台积电只能从台湾总部大批调人支援,文化差异和工会压力让生产流程举步维艰,去年底试产就创下史上最大运营亏损记录。 他口中“世界的希望”,对台积电其实是“成本的噩梦”。半导体制造耗水量极大,可亚利桑那州本就干旱,台积电不得不砸巨资建废水回收系统,每滴水要重复用十几次;环保监管、劳资谈判层层加码,毛利率比台湾工厂低了2到4个百分点,五年内都看不到盈利希望。更讽刺的是,他吹捧的美国“自由市场”,转头就用政策卡脖子,要求芯片企业在美生产量必须和进口量持平,把台积电架在火上烤,进退两难。 张忠谋的言论,本质上是精致利己主义的暴露。他享受了美国教育和职场带来的机遇,便将其神化为“典范”,却选择性忽视美国对台积电的捆绑与算计;他靠着台湾的产业基础和人才红利创办台积电,却在身份认同上彻底倒向美国,甚至不惜贬低大陆。他忘了,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全球产业链的协作,更离不开两岸工程师的智慧付出——那些被他轻视的华人技术力量,恰恰是支撑台积电走到今天的核心。 有人说他只是“实话实说”,可一个生在中国、早年经历过家国动荡的人,怎能如此割裂地看待“国家”二字?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台积电的根基始终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却把美国称作“我的国家”,这份背离不仅伤了两岸民众的心,更暴露了其价值观里的空洞。 被他捧上神坛的美国,正在用现实告诉他:所谓“典范”,不过是基于利益的算计;所谓“希望”,从来不会无条件庇护外来者。台积电赴美建厂的困境,早已印证了依附强权的风险。一个连自己根在哪里都搞不清的企业家,真的能带领企业走得长远吗?一个把霸权奉为典范的认知,真的能适配全球化的未来吗? 国家认同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刻在血脉里的底色。张忠谋可以选择自己的国籍,但不能否认自己的出身,更不能贬低自己故土的发展。台积电的技术值得肯定,但创始人的价值取向,终究会影响企业的格局。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