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了才敢说真话,美前驻华大使:特朗普低估中国,做错了一件事。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

失眠者 2025-11-08 23:03:20

离任了才敢说真话,美前驻华大使:特朗普低估中国,做错了一件事。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从北京回来后,直指特朗普在对华贸易上犯了大错,低估了对手的实力,这会不会让美国在全球竞争中吃亏?他的话像一记警钟,揭开华盛顿决策的盲点,究竟是什么失策导致盟友疏远,又如何让中国抓住机会? 布兰斯塔德所说的“低估”,究竟指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特朗普政府不是天天把“中国”挂在嘴边,发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战吗?这怎么能叫低估呢?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特朗普团队眼中的中国,似乎是一个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出口、在美国的关税大棒下会迅速屈服的对手。 他们打的算盘很简单:通过加征关税,打击中国的出口制造业,造成失业和社会动荡,从而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全盘接受美国的要求。这种思路,就像是拿着一本几十年前的教科书在打仗,完全没意识到对手早已今非昔比。 中国经济的韧性,远超他们的想象。当关税大棒挥来时,中国确实感受到了压力,但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崩溃。相反,中国迅速启动了庞大的国内市场,通过刺激内需来对冲外部风险。 这就是后来我们常听到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雏形。说白了,美国想打中国的“外循环”,中国就把重心转到了“内循环”上。同时,中国并没有关上大门,而是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等其他市场。 结果呢?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因为关税而显著减少,反倒是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为这部分关税成本买了单。华盛顿原本想给中国放血,最后却发现刀子割在了自己人身上,这无疑是一个战略上的失算。 更致命的失策,在于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策略,把盟友也推得越来越远。在对华贸易战这件事上,美国本可以拉拢欧盟、日本、韩国等同样在贸易上与中国有竞争关系的国家,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共同向中国施压。 但特朗普的做法却是“无差别攻击”,不仅对中国加税,对盟友的钢铝产品也同样挥舞关税大棒,还动不动就威胁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和协议。 这种“六亲不认”的做法,让盟友们感到寒心。大家心里都在犯嘀咕:今天你能这么对中国,明天是不是也能这么对我们?这种不信任感,让美国构建“反华统一战线”的努力大打折扣。 华盛顿留下的这个战略真空,恰恰被中国敏锐地抓住了。当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退群”、奉行单边主义的时候,中国开始高调举起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旗帜。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这个涵盖了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和经济的全球最大自贸区,正是在美国贸易战打得最激烈的那几年里,由中国主导推动并最终落地的。 这等于是在美国的传统影响力范围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经济合作框架。许多国家发现,跟着美国搞对抗可能没好处,但跟着中国做生意却能实实在在获利。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美国在全球竞争中的软实力受到了不小的侵蚀。 布兰斯塔德的这番“离任感言”,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对华战略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逻辑去揣度别人,认为只要施加足够的压力,任何对手都会屈服。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经历过无数风雨的独立大国,其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和民族凝聚力,都有着独特的运行逻辑。用对付小国或者盟友的那一套来对付中国,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这种误判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脱节。当华盛顿的精英们还在纠结于贸易逆差、知识产权这些具体问题时,北京已经在思考更长远的问题,比如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如何实现能源安全、如何在全球治理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美国试图用贸易战这剂“猛药”来治标,却发现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深刻的“内科手术”,强身健体,以求治本。这场大国博弈,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如今,布兰斯塔德的话说出来了,华盛顿听进去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无疑为所有关注国际关系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在一个相互依存又充满竞争的全球化时代,如何与一个体量相当、文化迥异的对手相处,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难题。 是选择零和博弈的对抗,还是寻求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路径?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对于这位前大使的“真话”,你又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大国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应该是什么样的?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失眠者

失眠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