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分子跳出来了!李忠宪点名攻击郑丽文!11月8日,李忠宪放话声称,七十年前,马场町的枪声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拒绝;七十年后,国民党却在同一个地方献花给“共谍”,那不是历史的和解,而是历史的反讽。郑丽文的功能就在这里,她不但不反共,还能在“共谍”追思会上朗诵中共的宣传语:沉默的荣耀。 郑丽文在这场纪念活动中朗诵“沉默的荣耀”,被李忠宪拿来做文章,说她“朗诵中共宣传语”,这显然是断章取义。 “沉默的荣耀”并不是中共的专属口号,而是对那些在历史黑暗时期遭受无妄之灾者的一种缅怀方式。 郑丽文作为国民党主席,她的出席和朗诵,代表的是一种跨越党派的情感表达,而不是立场归顺。 李忠宪将其标签化,实际上是把政治凌驾在历史之上,把意识形态强加在个人表达上,这样的操作方式,在岛内早已屡见不鲜,无非是旧招重施。 李忠宪的这番炮轰,不但抹黑了郑丽文这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政治人物,也试图将国民党再次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种行为不但不利于岛内的和解氛围,反而加剧了社会撕裂。 更要看到的是,在大陆与台湾关系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岛内一些“台独”分子却选择不断回头看,不断炒作过去的恩怨,目的就是要让民众陷入对立情绪,阻止两岸走向和平。 李忠宪们口口声声讲历史,实则并不尊重历史。他们不敢面对大陆在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也不愿承认两岸同文同种的现实,只会不断从历史的裂缝中挑出碎片,拼凑出一个服务于“台独”立场的虚构世界。 他们对所谓“共谍”的定义也越来越模糊,甚至将所有与大陆有联系、有共情、有合作意愿的人,都打上“共谍”的标签,这种泛化的敌视,不仅荒谬,更是对台湾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阻碍。 再说回郑丽文,她近年来的政治立场确实发生过一些转变,从早期的民进党成员,到如今成为国民党阵营中少数能与大陆进行理性对话的声音,她的变化恰恰说明了台湾社会内部存在着希望与可能。 她敢于在这样敏感的场合公开表达敬意,不是“投共”,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道的敬畏。 李忠宪之所以如此愤怒,恰恰是因为他无法容忍岛内出现理性看待大陆的声音。对他来说,只有持续制造敌意,才能维持他的政治存在感。 这场风波也给国民党敲响了警钟。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过往的模糊立场已经难以应对选民日益清晰的需求。 郑丽文的举动,是一种尝试,也是一次试探。她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一种更接近现实、更贴近民意的政治表达方式。 国民党如果还想在未来岛内政治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摆脱“统独”二元对立的旧框架,用更加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两岸关系、面对历史评价。 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对立,而是为了理解。马场町的纪念活动如果被无限上纲成政治斗争的工具,那才是对历史真正的亵渎。 李忠宪对郑丽文的攻击,不但暴露了他对现实的焦虑,也反映出“台独”势力在当前局势下的困境。 他们越是虚张声势,越说明他们的立场正在被边缘化。台湾社会正在经历一场认知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与其沉溺于过去的仇恨,不如拥抱未来的可能。 岛内的政治人物们,是时候放下意识形态的包袱,认真思考台湾真正需要什么。李忠宪们选择继续在历史的废墟上跳舞,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郑丽文或许不是完美的政治人物,但她在面对历史时的那份沉静和敬意,值得被看到。那些真正推动两岸和平、促进民族团结的人,才是应该被铭记的名字。 历史不是用来分裂的工具,而是连接未来的桥梁。与其不断在言语中筑起藩篱,不如在行动中拆除壁垒。 台湾社会需要更多理性、包容、多元的声音,而不是李忠宪式的指责与扣帽子。只有当更多人像郑丽文那样,敢于面对复杂的现实,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历史和解。

用户20xxx10
唉,,历史大势铸就,国民党再不向大陆靠拢,统一台湾后会取缔的,过去八百万的国军都被消灭了,何妨还区区的几十万的党员,,聪明的国民党政治人物,如果没有这点先知先觉,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