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于大豆的涨价风波,最后扯出了无纺布的 “反倾销” 调查。 10 月底,中国近百家油料压榨厂集体暂停了 2025 年 12 月至 2026 年 1 月期间从巴西采购的 800 万吨大豆,三天后,巴西立刻以 “反倾销” 为由对中国的无纺布产品展开调查。 这事的起因是巴西涨价涨得太猛,涨得太快,还涨得太有自信。 过去几年,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巴西成了中国大豆的第一供应国,2025 年前九个月对华出口份额已超七成,9 月更是高达 85.2%。 巴西粮商一看机会来了,觉得中国离不开他们,就开始集体提价,把大豆价格抬到了一个不合理的高位。 中国这边其实早就察觉到了苗头,大豆价格持续上涨,进口成本高,压榨利润低,饲料企业压力大。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悄悄地把订单转移到了阿根廷等国家,这一调整,48 小时内便锁定了 130 万吨阿根廷大豆订单,巴西相关订单随之流失,巴西粮商还没反应过来,圣保罗港的大豆已经开始滞留。 中国的这波操作,既及时又干脆,完全是市场行为,不带任何情绪色彩。而巴西的反应就显得有些冲动了。 大豆刚出问题,紧接着就搞一个对中国无纺布的 “反倾销调查”。虽然调查申请早在几个月前就有苗头,但选在这时候启动,怎么看都像是在 “以牙还牙”。 可这样的操作,不但打不到中国的痛点,反而很可能伤到自己,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巴西自身非织造布年产能约 9 万吨,2025 年前九个月开工率仅 65%,较去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还有三家小厂直接停产,产业供给能力有限,对进口依赖度较高。 调查一搞起来,中国的产品进不来,巴西本地企业马上就得不到足够的原材料。一些民生领域,比如婴儿纸尿裤、医疗防护用品,原料大部分都靠中国。 一旦这些原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的就是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所以这场 “反倾销” 调查,看似是为了保护本地产业,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下游企业制造麻烦。而且,巴西本地的无纺布生产企业也就那么几家,多数还面临着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的产品太便宜,而是巴西自己的工厂跟不上节奏。这样的背景下,你去搞反倾销,不是治本,而是在头疼时砍脑袋。 反过来看中国这边过去几年,中国在农产品进口上一直在做 “多手准备”。不单单是找新的供应国家,还在国内储备、技术替代、产业升级上持续发力。 在饲料配方上,开始减少大豆粕的使用比例,增加菜籽粕、棉籽粕的配比,目的就是降低对单一进口来源的依赖,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而巴西,大豆是它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出口的依赖很高,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换句话说,中国一撤单,巴西就很难轻松找到替代市场。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巴西政府试图通过打击中国的优势产品来换取谈判筹码,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看起来强硬,长期来看却是饮鸩止渴。 农业州的议员不停给政府施压,要求尽快处理大豆滞销问题;而制造业那边则担心无纺布调查会让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一边是粮食卖不出去,一边是原料进不来,内部矛盾显现得越来越明显。 所以说,这场贸易摩擦,其实是一场误判引发的连锁反应。 巴西粮商最初的定价策略,建立在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乐观上。他们以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农业投资上投入这么多,就不会轻易放弃巴西这个出口国。 结果发现,中国的判断和反应比他们想象中更灵活、更果断。 目前来看,巴西部分粮商已经开始调整报价,试图重新吸引中国买家,但无纺布的调查还在继续。 中巴之间原本是互补性很强的贸易伙伴,一个有土地资源,一个有市场需求,本可以形成稳定合作。 但如果巴西一再用贸易手段表达情绪,那中国的选择也只能是用市场规则进行回应。 在这个全球经济越来越动荡的时代,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大豆也好,无纺布也罢,都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各国如何看待彼此的合作关系。 靠涨价、靠调查、靠报复,都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稳定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共同利益基础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