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郑丽文赴马场町追思!国民党的这步棋,格局真打开了谁能想到!郑丽文明天要去马场町纪念先烈,这可不是普通的追思会,藏着的信号太关键了! (信息来源:海峡导报——出席“白色恐怖”追思大会,郑丽文:希望两岸和解、两岸和平) 11 月 8 日,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的秋风吹得松枝轻晃,“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 在这里静静开场。 这场由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主办的活动,以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 为主题,献花台旁整齐摆放的白色菊花,在深秋阳光里透着肃穆。 最受关注的身影莫过于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她将赴马场町追思,缓步走到纪念碑前献上花束,目光落在吴石、朱枫等先烈的名字上。 这个举动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岛内激起层层涟漪,更藏着跨越海峡的深意。要读懂这场追思的分量,得先翻开那段沉甸甸的往事。 1949 年5月起,台湾地区开始长达 38 年的戒严期,“白色恐怖”的阴影笼罩着每一条街巷。当时,无数心怀家国的人盼着两岸团圆,却倒在冰冷的枪口下,马场町就是这些英烈的归宿。 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吴石将军,在国民党军中官至高位,却始终揣着 “民族大义” 四个字,悄悄为国家统一传递关键信息,1950 年和朱枫等人一起在这里献出了生命。 那段日子里,数千人被处决,数万个家庭破碎,这样的伤痛成了两岸同胞心底共有的疤痕。 从 1993 年开始,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每年都来这里办秋祭,从最初四处寻找受难者遗骨的艰难,到慢慢变成凝聚和平心声的平台,三十多年从未间断。 马英九当年以国民党主席身份来致歉的身影,至今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而郑丽文的到来绝非偶然,她能受邀出席,说明她的立场得到肯定。 这些年,吴石等先烈的故事逐渐走进了更多年轻人心里,两岸同胞的历史共鸣越来越强。身为国民党主席,她早就在公开场合说过,“九二共识” 是两岸和平的钥匙,2008 到 2016 年那段交流热络的日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11 月 7 日接受采访时,她直言白色恐怖是永远该警惕的悲剧,出席活动就是想实实在在守护两岸和平。 活动当天,她将跟着大家一起默哀、鞠躬,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认真。这和以往有些国民党领袖回避类似活动的态度截然不同,难怪有人说,这是国民党用行动展现的担当。 消息一传开,台湾社会的反应就分成了两半。统派人士特别振奋,觉得党主席亲自到场,是对先烈遗志的认可,更是给坚持一中原则的人鼓了劲。 年逾九旬的受难者代表赵英魁老爷子说得实在:“我们这些老兵见够了分离之苦,就盼着两岸和平统一,不再有伤痛”。国民党发言人也出来呼吁,别用意识形态给贴标签,理性看待。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可那些极端指责的话没多少人认同,反而让更多人明白:记住过去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更暖心的是,这场活动通过屏幕传到了大陆,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吴石、朱枫的雕像静静矗立,和马场町的追思遥相呼应,成了两岸共怀先烈的见证。 往大了说,郑丽文这一步的意义早就超出了活动本身。现在两岸关系复杂,可再难走的路,也得从正视历史开始。 国民党主动放下意识形态的包袱,来缅怀为统一牺牲的先烈,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在为两岸搭起沟通的桥。 共同的记忆就是最牢的纽带。郑丽文用行动传递的信号很明确:两岸人都是中国人,该放下对抗,一起守着和平过日子。 这种以史为桥的努力,慢慢就能攒起更多民意基础,让同胞的心贴得更近。 三十多年来,马场町的秋风每年都如期而至,追思活动从没断过,因为这里藏着的不只是怀念,更是对和平的执念、对统一的期盼。 郑丽文这次来,让人们看到了正视历史的勇气,也看到了两岸和平的微光。两岸同胞流着一样的血,那些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大义,谁也割不断。 只要记住先烈们的牺牲,从历史里学聪明些,少些分歧多些共识,两岸关系总能一步步走得更稳,一起把民族复兴的故事写得更精彩。



李伯球、
郑丽文主席,就凭您的勇气和这份善心,以及放下意识形态的决心,两岸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