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剑桥大学向翁帆发出了邀请函!根据最新消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已向翁帆发出

韫晓生 2025-11-08 12:47:10

[太阳]剑桥大学向翁帆发出了邀请函!根据最新消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已向翁帆发出访问学者邀请,期限为两年,并提供全额资助。翁帆已接受邀请,计划于明年前往英国,继续她在西方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理论领域的研究。   (信息来源:网易——翁帆受聘清华讲师并将访剑桥:以学术身份续写传承!)   11 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发出的邀请函,让这位常年被公众注视的学者再次走进视野。 此时距离杨振宁先生逝世刚过一个月,翁帆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以学术延续传承的选择,展现出沉淀多年的专业底气与人生定力。   剑桥在邀请函里特意强调,她的研究 “为理解建筑史与科学史的互动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档案研究更能填补学术空白。 这份认可从不是偶然,而是她数十年跨界深耕的必然,更是她与杨振宁二十载相伴时光里,彼此成就的最好注脚。   翁帆与杨振宁的缘分早在 1995 年就已埋下伏笔。彼时还是汕头大学外语系学生的她,以全级第一的成绩和出众的英语能力,成为首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的志愿者,第一次接待了这位物理学巨擘和他的夫人。那次相遇后,两人偶尔的书信往来里藏着跨越年龄的思想共鸣。   大学毕业后,翁帆先在汕头、深圳工作,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婚姻,2002 年又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硕士,在翻译领域扎下深根。   2004 年重逢时,这份共鸣终于生长为爱情,当年年底,两人在汕头登记结婚,这场相差 54 岁的婚姻,在外界的喧嚣中开启了属于他们的相处模式。   婚后的日子里,学术成了两人最亲密的纽带。杨振宁发现翁帆对建筑史的兴趣,便鼓励她追寻热爱,还帮她联系学界前辈指点方向。   2011 年,翁帆以香港居民身份考入清华建筑系读博,师从著名学者郭黛姮,专攻 18-19 世纪英国建筑师约翰・索恩的研究。   那些年的清华园里,常常能看到两人并肩散步的身影,杨振宁会用物理学的思维帮她分析建筑结构的力学之美,翁帆则陪他整理手稿,把晦涩的学术理论变成家常聊天的话题。   她的博士论文最终被评价“填补了国内相关空白”,背后藏着无数个灯下讨论的夜晚。   作为清华大学高研院的助理研究员,翁帆多年来始终低调深耕。她细心整理着杨振宁的手稿、邮件,那些写满公式的纸片被她按时间顺序装订得整整齐齐,参与编纂的《晨曦集》续编里,处处是两人对学术的共同感悟。   杨振宁听力下降后,他们发明了 “纸条对话”,一张 A4 纸对折,左边是翁帆的问题,右边是他的公式推导,一天能写满二十页,博士生们都笑称这是 “沉默的学术暴击”。   同时,她还在建筑史领域持续发力,2019 到 2023 年间发表 7 篇核心论文,3 篇入选国际权威的 A&HCI,代表作甚至被剑桥教授引用。翻译的《塞利奥论建筑》等著作,更是架起了中西建筑文化的桥梁。   今年 10 月,她凭着硬实力受聘为清华建筑学院讲师,开设的田野调查课融合了理论与技术,全程没靠任何特殊待遇,稳稳站在了讲台上。   面对外界多年的关注,翁帆曾说:“我嫁的不是年龄,是活着的方式。” 这句话里藏着他们独有的相处智慧。   10 月 18 日,杨振宁先生逝世,翁帆在送别后,接过了两人共同的学术接力棒。赴剑桥访问的安排,早在她读博时就已规划,杨振宁生前还帮她联系过剑桥的华人学者。 如今的翁帆,正从 “杨振宁遗孀” 的标签里走出来,成为独当一面的学者。收获剑桥邀请的高光时刻,不过是她多年坚持的缩影。   按计划,2026 年赴英后,她不仅要研究建筑理念与科学思想的交融,还要用杨振宁的史料做 “冷战时期科学交流” 课题,延续丈夫的学术脉络。   这位 1976 年出生的学者,用行动诠释着 “两个孤独的人找到了不孤独的活法”。   未来两年,在剑桥的图书馆与历史建筑间,翁帆必将留下更深的学术印记,而那些与杨振宁相伴的时光,早已化作她前行的力量,在学术传承与自我实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0 阅读:3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