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1月7号,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宣布,荷兰已经收到东方大国关于达成经贸协议的通知,此前的僵局已经被打破。 荷兰方面表示,东方大国将会向欧洲以及全球供应晶片,预计几天之内就能顺利送达安世客户手中。 此次声明没有提到安世CEO张学政的职位恢复,也没有提到被扣押在境外的个人资产解冻。 由此可见,跨国经贸纠纷的解决过程复杂且漫长,需要双方继续协商。 荷兰方面的这份声明,对于处于危机之中的全球晶片供应链而言,无疑是一个稳定的信号。更重要的是,东方大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角色被强调。与此同时也提醒各类企业,合规经营是底线红线,政策风险不可小觑,必须提前布局应对。 中荷两国在晶片供应上的共识,充分体现了务实合作的精神。后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安世的晶片能否按时送达,也是一个悬念。 我觉得这事儿挺有启发的,打破僵局就得先抓核心共识,晶片供应先通了是好事,务实合作才管用。 但也得看到,CEO职位、资产这些遗留问题没解决,说明跨国合作哪有一蹴而就的,得有长期协商的准备。 另外,咱们在供应链里的关键作用被认可,也提醒企业,合规是底线,还得提前防着政策风险。经贸合作不能只看生意成不成,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也得兼顾,这公平得靠一次次协商慢慢争取,一步一步来才稳。 这个消息来得及时,却一点不意外——全球晶片产业链早就拧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谁也没法脱离彼此独善其身。要知道这场僵局的根源,是荷兰九月底以“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撤换中国籍CEO张学政,还断供东莞工厂的晶圆材料,反过来倒打一耙指责中方“违规”。如今双方各退一步先通晶片供应,本质上是市场规律战胜了政治算计。 东方大国愿意先恢复供货,可不是无底线妥协。今年1-10月咱们半导体出口已经冲到9311.7亿元,增长21.4%,全球半导体巨头都在加码中国市场,这份实力让我们有底气谈合作 。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早就具备了全球供货能力,即便荷兰总部搞小动作,咱们的工厂也能顶上缺口,这才让荷兰方面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对欧洲企业来说,断供的日子不好过,汽车、家电等下游产业都在等晶片“救急”,现在终于能松口气。 但欢呼之余,必须看清遗留问题的分量。CEO职位恢复、个人资产解冻这些核心诉求没落地,说明荷兰方面还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当初荷方一边拖欠中方10亿元货款,一边指责中国子公司“违规”,这套说辞漏洞百出,本质就是借公司治理之名行政治操控之实。跨国合作讲究公平对等,不能只让一方让步,这些没解决的问题,就是接下来协商的硬骨头,少了任何一环都不算真正的圆满。 这事儿也给所有跨国企业上了生动一课:合规经营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求,更不能成为政治打压的借口。美国一直在晶片领域搞“筑墙”,试图用限制令打乱全球产业链,但事实证明,这种保护主义只会制造更多风险 。东方大国选择“架桥”而非“筑墙”,既守住了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也展现了合作诚意——毕竟一颗晶片从设计到封装,需要多国协同发力,断链受损的是整个行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纠纷让“中国芯”的话语权悄悄提升。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价格传闻下调37%,虽未证实,但足以说明旧有的垄断定价权正在松动。当东方大国既能稳定供应,又能打破价格垄断,全球客户自然会用脚投票。这也提醒我们的企业,光有技术和产能不够,还要提前预判国际局势中的政策风险,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才能在复杂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荷这次的共识,是务实合作的起点,不是终点。晶片顺利送达客户手中只是第一步,后续如何解决CEO职位、资产解冻等问题,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才是真正的考验。国际经贸合作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唯有坚持公平互利、一步一个脚印协商,才能让产业链供应链真正安全稳定。而东方大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冷静与实力,也让世界看到:合作才是共赢的唯一选择,任何试图搞“脱钩断链”的行为,最终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