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化成人形的清瞳”上线时,弹幕一水儿喊“仙女下凡”;十集后,同一批人刷“这谁家的刻薄阿姨”。 落差来得比机还快。 导火索是“忧喜门”。 小说里它像情绪榨汁机,把七情六欲榨成毒汁,喝下去的人慢慢失忆、失心。 剧里只剩一句字幕:“修习忧喜门,需断情绝念。”观众没尝到毒,只看见清瞳秒变双标:前一剑封喉西门门主,后脚抱住滥杀无辜的弟弟哄“乖,别怕”。 豆瓣高赞短评写:“我闺蜜翻脸都没她快。” 编剧出来补锅,说后面其实拍了“心魔啃脑”的挣扎,剪没了。 观众不买账:你删的是逻辑,留的是热搜。 数据更直白——开播8.2,结局6.1,打一星的人里四成把“清瞳人设”打在公屏。 微博话题天地剑心烂尾三天涨了三亿阅读,像一场集体摔碗。 有人翻出旧账:国产仙侠翻车,十部有九部栽在“为虐而虐”。 主角黑化不靠铺垫,靠灯光一暗、眼线一拉,观众就得自动共情。 可大家早不是当年给“跳诛仙台”就哭湿键盘的小白,我们要的是人物,不是工具人。 清瞳的崩塌,说到底,是把“亲情”当免死金牌。 现实中我们也常见:一句“他是家里人”就能抹平对错? 屏幕外的怒火,烧的是自己的遭遇——那个被包庇的“弟弟”,可能是职场甩锅的同事,也可能是家里啃老的亲戚。 观众骂清瞳,更是在骂生活里那些永远被原谅的“清澄”。 剧方现在想靠番外补救,晚了半步。 IP就像瓷碗,裂了可以金缮,但纹路会一直提醒:它曾经碎过。 下次再写“黑化”,先让毒药有苦味,别让角色一转身,就把观众扔下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