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传出消息,“台独首恶”蔡英文将于11月8日,窜访德国,并在11月10日在“柏林自由演讲”中发表演说这消息炸出两岸一片骂声大家都在问,她难道忘了三天前的警告?11月3日,王毅外长和德外长贝尔伯克通话贝尔伯克明确重申一个中国原则,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岸关系本就如紧绷的弦,稍有外力拉扯就颤动不已。蔡英文卸任后仍旧频频出击欧洲,试图借国际场合拉抬分离声势。这次访德计划曝光,立即点燃舆论火药桶。回顾中德互动,经济纽带远超政治摩擦。去年中德贸易总额达2470亿欧元,德国对华出口虽有波动,但进口依赖度高企。相比之下,德台贸易规模仅约200亿欧元,差距悬殊。德国制造业深陷中国供应链,汽车和化工领域尤其明显。如果贸然迎合蔡英文的举动,势必波及本土就业和产业稳定。德国企业界早有共识,不会为短期政治把戏牺牲长远利益。这次事件,不过是长链条中一环,却暴露了蔡英文一贯的短视操作。 早在今年五月,德国准许台湾所谓代表处人员以台湾名义现身柏林论坛,中国驻德使馆当即行动,召见德方表达不满。那次交涉虽未公开细节,但德方事后表态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类似小动作屡见不鲜,蔡英文团队总爱在灰色地带试探底线。德国外交部虽偶有意识形态倾斜,但经贸账本摆在那儿,谁敢轻易翻页。岛内民众也看在眼里,税款本该投向民生,却屡屡流向这些无效外交。这样的背景,让蔡英文的访德计划从一开始就蒙上阴影。两岸网民的质疑声浪,迅速从线上蔓延开来,提醒大家历史教训不可忘。 消息一出,岛内媒体争相报道,台北各大平台转发量破纪录。两岸评论区瞬间沸腾,北京用户直指其无视警告,台北网友则抱怨资源浪费。外交部例行会上,发言人重申台湾问题纯属内政,反对任何外部势力插手。德国媒体虽低调跟进,但智库分析已开始盘点潜在风险。这波反弹来得快而猛,凸显蔡英文的出访策略已成老套路,却难改顽疾。她的团队或许寄望于柏林的“自由”标签,能换来些许国际同情。但现实中,欧洲国家对分离议题越来越谨慎,不会轻易上钩。 三天前,王毅外长与贝尔伯克通电话,焦点直指台湾议题。贝尔伯克明确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这次通话并非偶然,正值中德关系微妙节点。王毅强调,台湾问题关乎中国核心利益,德国作为老牌伙伴,应恪守政治基础。贝尔伯克虽回应积极,但德国内部声音分化,一派忧经贸损失,一派推意识形态牌。通话后,德媒简短提及,却避谈细节。蔡英文的访德计划恰在此时曝光,仿佛故意撞枪口。两岸舆论借此放大,质疑她是否在赌欧洲的暧昧态度。这样的时机选择,只会让她的举动显得更孤注一掷。 蔡英文此行动机不难揣测,首先是为继任者铺路,延续高调外交模式,意图让欧洲对分离势力稍松警惕。其次,借柏林会议蹭“自由”热度,制造媒体曝光,稳固岛内支持基础。最后,卸任后她急于刷存在感,不惜将台湾拖入更大风险。这样的算盘打得响亮,却忽略了民众福祉。岛内企业界已私下计算,外交摩擦若升级,中德供应链中断将直击台湾出口。蔡英文的个人野心,与现实脱节已久,这次访德不过是延续旧戏码。两岸民众的愤怒,正源于这种自私的短视。 岛内民意对蔡英文的海外行迹,早现疲态。近期调查显示,多数民众不认可此类高风险出访,认为应聚焦民生改善。税款本该修路建桥,却花在无效外交上,民众怨声载道。台北街头闲谈中,这样的吐槽比比皆是。蔡英文的“成绩”单上,分离议题虽热闹,却难掩经济停滞的现实。两岸统一大势下,她的举动只换来更多孤立。这样的民心向背,是她最该警醒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