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仅俄罗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谁也没料到……俄罗斯导弹之所以难仿

霁雾阙任 2025-11-07 19:07:01

这下出名了,不仅俄罗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谁也没料到…… 俄罗斯导弹之所以难仿造,很大原因是用了电子管和二极管等落后技术,不少国家找不到使用这些元件的技术工人,每回看到俄罗斯用落后技术造出先进装备,不得不服俄罗斯的创造和发明。     乌军缴获过一枚俄军的“口径”巡航导弹,拆开一看,西方专家都愣住了,里面根本没有什么高端芯片,反倒塞满了老式电子管和二极管。     刚开始大家还笑话俄罗斯技术落后,可真正想复制的时候才发现,这玩意儿一点也不好啃。     最麻烦的,是技术人员。     现在全世界都追求纳米级芯片,大学里几乎没人学电子管,年轻工程师别说组装导弹了,连认全引脚都难。     但俄罗斯不一样,从苏联时代开始,这套技术就一直传下来。     工厂里的老工程师干了几十年,拿着万用表就能精确调试元件,甚至还能根据战场环境调整性能。     这种手艺靠时间积累,短期根本培养不出来。     为了留住这些人,俄罗斯给的薪水比芯片工程师还高,就怕断了代。     更厉害的是,这些看似落后的元件恰恰解决了现代战争的一大痛点,抗干扰能力。     现在战争离不开电子战,一旦遇到电磁脉冲,依赖精密芯片的武器很容易失灵。     美国的导弹为了抵抗干扰,得裹上好几层屏蔽罩。     可电子管的金属外壳本身就是天然屏障,即便在核爆后的电磁环境里也能稳定工作,制导精度不打折。     俄乌冲突中,西方提供的电子干扰装备,对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伊斯坎德尔-M”几乎没作用,这些导弹靠老元件照样精准命中,让乌军防不胜防。     这不是俄罗斯临时抱佛脚,而是继承了苏联的思路。     早年西方封锁苏联高端芯片,工程师们就改造电子管,把它的抗寒、抗震、抗干扰性能做到极致,还考虑到核战环境的使用需求。     如今俄罗斯沿用这套技术,里面的电子管也不是旧零件,是专门为极端战场环境做的,材料配比、工艺细节都是独门秘方。     有人觉得电子管又大又重,但俄罗斯用大功率补了这个短板,还顺带解决了成本问题。     俄罗斯军用芯片多数在60到250纳米制程,比西方7纳米慢二十年,但可靠性高达 99.99%,成本却不到先进芯片的五分之一。     像S-400防空系统就用了不少二极管,却能同时跟踪48个目标,拦截范围达400公里,比很多依赖芯片的系统还靠谱。     其实这也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智慧。     西方这些年对俄罗斯芯片制裁越来越严,高端光刻机进不来,先进制程芯片断供,俄罗斯干脆扬长避短,把别人看不上、老掉牙的技术打磨成护城河。     相比之下,有些国家只会盲目追新芯片,结果一被卡脖子就无力反击,还有的嫌老技术没用,直接断了传承,真到需要时,连会修的人都找不到。     所以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俄罗斯这套操作不是落后,而是把“扬长避短”做到极致。     技术本身没有绝对先进与落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独特优势的才是真技术。     那些藏在导弹里的电子管和二极管,不只是应对制裁的无奈之举,更是工程师们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真正的核心技术,不是跟风追新,而是把适合自己的技术做到极致。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