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比拼就是工业实力,我国是第一工业国,实际上就是第一军事国!美国1架远程攻击无人机要8万美元,俄罗斯1架天竺葵-3远程攻击无人机要12万美元!我国1架飞龙-3000D远程攻击无人机只需要1万美元! 而且,我们还有90%以上无人机产能,数量大,价格低!真打起来那就是巨大优势,1辆T-90M坦克500万美元,1辆M1A1型坦克1500万美元! 就拿远程攻击无人机来说吧,这玩意儿现在打仗常用,价格和产能一对比,差距立马就出来了。 美国一架远程攻击无人机要8万美元,俄罗斯那款“天竺葵-3”更贵,得12万美元才能拿下来;再看咱们的“飞龙-3000D”,才1万美元一架——连美俄同类产品的零头都不到。 为啥能这么便宜?不是偷工减料,是因为咱们的产业链太全了。现在国内光做无人机相关的企业就有1万5千家,从最核心的传感器、电池,到控制飞行的芯片,整条产业链都是自己的,不用看别人脸色,成本自然能压下来。 而且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里,90%的份额都是咱们的,工业级无人机出口量也占了全球一半以上,这规模摆在那儿,价格怎么可能不占优? 更关键的是产能,真到了要打的时候,能不能造得快、造得多,比单架装备多先进更重要。咱们无人机产业要是满负荷转起来,一天就能造2万7千架,一年算下来能突破1000万架——这数字搁美俄那儿,想都不敢想。 俄罗斯就算在冲突里使劲扩产,一个月也就造几千架无人机;美国更麻烦,供应链散得很,人工成本又高,想把产能提上去比登天还难。 而且咱们的产能还有弹性,就像疫情那时候,口罩产能从百万级一下蹦到亿级,这种“战时能超频”的本事,其他国家根本学不来。 之前俄乌打起来的时候,乌克兰无人机的核心零件仓库被砸了,一周产量直接掉了65%,但咱们不怕这个,所有零件都是自己造的,断不了链,想造多少就能造多少。 不光是天上的无人机,地面上的装备也一样能体现工业实力的差距。俄罗斯的T-90M坦克,一辆要500万美元;美国的M1A1更夸张,1500万才能买一辆。 咱们的坦克呢?因为能大批量生产,零件也都是自己的,成本能压得特别合理,而且不是说便宜就没性能——99A主战坦克的防护力、火力都是世界顶尖水平,造起来还快,这种性价比,美俄根本比不了。 海军那边的建造速度更吓人。咱们一年能造6艘主力作战舰艇,美国呢?平均下来一年还不到2艘,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就说055型万吨驱逐舰吧,用的是模块化建造,跟搭积木似的,不光造得快,成本还比美国同类舰艇低40%,出故障的概率也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 这种“又便宜、又好用、又能造”的模式,不是随便凑几个厂子就能搞出来的,是整个工业体系成熟度的证明。 航空领域也一样,歼-20隐身战机现在差不多三天就能造一架,一年能交付100多架;美国的F-35呢?因为稀土卡脖子,全球供应链老出问题,产能一直不稳,想跟咱们比速度,根本没那个底气。 其实武器生产的根,藏在更上游的基础工业里,这些东西看着不显眼,却是军工生产的命门。 咱们国家的钢铁产量占了全世界一半还多,炸药产量占全球45%,光出口就占了35%——连美国都得从咱们这儿买近30%的炸药,用来搞军事需求。 还有造火药的关键材料硝化棉,咱们的产量占全球70%以上,别的国家想造弹药,好多都得靠咱们供。稀土这东西更不用提了,造精密制导武器、隐身材料都离不开,咱们储量占全球37%,美国90%的稀土都得从外面进口,光这一点,他们就没法跟咱们比。 这些基础原料的优势,才是军工生产最底层的保障,没这些,再好的设计也造不出来。 而且咱们的工业实力转化成军事优势,不是靠单一厂子厉害,是靠一整套体系在运转。现在咱们的国防工业早就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不是零散的厂子凑一块儿,而是“核心技术抓得牢,协作企业够专业”的模式,从基础研究到把技术变成能用的装备,整条线都通着,不卡壳。 30%的军工企业,花在研发上的钱都超过营收的10%,这么高的投入,技术迭代能不快吗?东风-17、鹰击-21这些高超音速武器,早就实实在在列装能用了;歼-36这种六代机的原型机,也天天在天上试飞,美国那边还在画图阶段呢。 更重要的是,这些先进装备不是孤立的,靠北斗导航、海底声呐阵列这些基础设施连起来,形成了能覆盖全域的作战体系,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威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