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一家公交运营商在测试中国制造的电动公交车后,公开表示担忧:制造商有可能远程关

经略简料 2025-11-07 18:10:03

挪威一家公交运营商在测试中国制造的电动公交车后,公开表示担忧:制造商有可能远程关闭公交车辆,影响正常运营。为此,挪威方面要求在正式投用前加强安保,预防“黑客入侵”。事件一出,西方媒体跟进报道,甚至引发舆论风波。中国宇通公司回应称,远程数据仅用于维护,并无“关停”风险,但质疑声依然不断。 一场围绕中国产电动公交车的风波,正从挪威的道路延伸至全球舆论场。 争议的焦点是远程数据连接。 这并非中国制造商的独门秘技,邻国丹麦的同行就指出,为车辆配备远程诊断与管理系统,是全球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通用标准。 中国宇通公司也解释,该功能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实现高效的后台维护、系统升级以及在极端紧急状况下的救援响应。它是一个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的工具。 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挪威运营商聘请专家进行的测试,验证了这一客观现实。测试发现,后台向车辆发送指令在理论上确有可能。 但该功能被置于严格的“枷锁”之下。它不仅需要经过多重认证,而且仅为极端紧急情况预留。这意味着,远程连接的设计是审慎的,这是所有联网工业设备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然而,这场关于技术利弊的平衡讨论迅速失衡。舆论的焦点从“是否存在风险”滑向了“‘中国’是否会利用风险”。这场风波与此前以色列军方因“间谍”疑虑封杀中国汽车的逻辑相似,问题的核心似乎已不再是技术,而是“中国”这一身份标签。 这种现象背后,是部分西方国家面对中国角色转变时的深层焦虑。中国从昔日的“世界工厂”,蜕变为在新能源、5G等领域并跑甚至领跑的“技术输出者”,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被改变,一种混合着不适与不安的“技术焦虑”应运而生。 对竞争对手的恐惧,便巧妙地伪装成对产品安全的担忧。有趣的是,这种草木皆兵的警惕,也被一些评论视为一种反向的认可。能让竞争对手如此防范,恰恰说明其技术实力已达到了令人不安的高度。 当恐惧压倒了事实,安全审查便可能从严谨的风险管理,滑向一场充满象征意义的表演。 在挪威的测试中,即便技术专家确认了远程功能有着严格的启用门槛,但一个充满想象的“如果对方蓄意为之怎么办?”的提问,就足以让所有技术性保障黯然失色。 随之上演的,是一系列被丹麦同行戏称为“间谍悬疑剧”的场景。运营商要求加装额外的防火墙与“反黑客”设备,仿佛这批用于公共交通的巴士,是潜入国境的特洛伊木马。 这种“宁可信其有”的过度反应,与这些公交车在亚非拉多国长达十余年零事故的安全运营记录形成鲜明对比。它揭示出,这些安全措施的政治象征意义,或许已远超其实际的技术防御价值。 这更像是在表演一种“我们已尽力防范”的政治姿态,以安抚被舆论挑起的集体不安全感。有评论提及以色列曾成功远程引爆传呼机的真实案例,用以对比挪威方面这种近乎科幻式的担忧。 归根结底,公交车依旧是公交车,但加载于其上的目光,却已悄然改变了它的说明书。这场风波的核心,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被远程关闭的按钮,而是国家间信任的开关。 邵永灵 2025-11-06 11:23·国际关系学者 以军全面封杀中国汽车后,挪威又担心中国公交车被远程熄火

0 阅读:45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