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17号,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在福克斯商业新闻的镜头前,特朗普被问到对华关税的事,先是承认那些高额关税“撑不下去了”,转头就把锅甩给中国:“是他们逼我这么做的。” 特朗普的理由是中方刚出了稀土新规。 他话锋一转,把矛头指向了已故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抱怨是尼克松“打开了中国大门”,才放出中国这个“非常强大的敌手”,还说“中国人只认实力”。 大伙可能不知道,特朗普这话里藏着两层猫腻,一层是自己的关税政策搞砸了,想找个替罪羊。 毕竟加关税这事,美国农民丢了中国市场,企业成本涨了不少,老百姓买东西也贵了,他得给支持者一个说法。 另一层是故意抹黑历史,把“中国威胁”的帽子扣得更牢,好迎合国内那些保守派的情绪。 1972年2月那一周,被全世界叫做“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的专机降在北京机场,他走下舷梯,主动伸手和周恩来总理相握的瞬间,终结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 那次访问最后出了个《上海公报》,里面定下了中美相处的基本规矩,也为后来1979年正式建交铺了路。 这事儿从来不是什么“打开潘多拉魔盒”,而是两个大国放下分歧、求同存异的明智之举。 对咱们中国来说,那之后国际空间一下打开了,改革开放初期,不少技术、资金和市场都是通过和美国合作拿到的,咱们的农产品、轻工业品也借着这个机会走进了美国市场。 对美国呢?他们多了一个巨大的亚太市场,农场主的大豆、玉米有了销路,科技企业也能进入中国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 过去五十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几乎为零涨到几千亿美元,留学生互相往来,环保、能源领域也有不少合作,这都是实打实的共赢。 2022年是尼克松访华五十周年,咱们外交部发言人就说过:希望美方从这段历史里学点心眼,把合作的传统传下去。 连《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都建议过,特朗普要是聪明,就该学尼克松搞一次“破冰”行动,跟中国和解。 现在的贸易僵局,到底是谁挑起来的?明眼人都看得清楚。 今年9月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谈经贸的时候,双方本来都不想把事儿闹大。 可刚谈完二十多天,美方就接连出了一堆新规,又是限制半导体出口,又是给中国船只加“港口费”,摆明了要卡咱们的脖子。 直到这时候,咱们才在10月出台了稀土出口管制,商务部说得很明白:这是依法完善管制体系的正常操作,纯粹是被动防御。 特朗普说“中方逼他加关税”,纯属倒打一耙。 特朗普说中国“只认实力”,还把咱们的发展说成是“被尼克松释放的力量”,这压根是对历史的无知。 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几代人埋头苦干干出来的,从自行车到高铁,从粮食自给到航天突破,哪一样不是靠自己的汗水换的? 尼克松访华只是给了双方一个合作的机会,咱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可机会从来不会凭空变成成就。 他把尼克松当甩锅对象,本质上是不敢承认自己政策的失败——关税没压垮中国,反而让美国自己受了伤,只能拿几十年前的历史说事。 其实尼克松访华带来的影响,早就超出了中美两国。 那之后没几年,中日就建交了,东亚的外交格局一下活了过来。 在冷战后期,中美缓和也加速了国际格局的变化,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坐下来谈的典范。 这些年,不管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反恐,中美合作都发挥过不小的作用。 全球产业链里,美国的芯片、中国的制造,早就绑在了一起,这都是当年那次“破冰”埋下的种子。 咱们一直说,关税战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这话不是空话,是有底气的。 可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得双方都有诚意。 美方要是总抱着“实力论”的老想法,动不动就加限制、甩黑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尼克松当年敢跨洋握手,靠的不是威胁,是尊重和智慧。 现在的中美关系,更需要这种智慧,互相尊重着解决分歧,这才是对两国老百姓都好的事。 历史从来不是甩锅的道具,合作共赢才是绕不开的硬道理。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靠抹黑历史、甩锅推责能解决问题吗?咱们评论区里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特朗普又抛歪理:都怪尼克松引出中国,这个强敌只认实力——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