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除了志愿军战士,还有谁能打这种仗?手中连枪都没有,却攻下美军阵地,并坚守30多个小时,再顺手打死196个敌人,立个特等功。 上甘岭战役的537.7高地北山,至今还留着炮火犁过的痕迹。 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头,藏着91岁老英雄蒋永德一生最壮烈的记忆: 没有一把枪,靠着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他在这儿坚守30多个小时,炸毁两个暗堡,硬生生歼灭196个敌人,把特等功的荣光刻进了志愿军的战史里。 1932年蒋永德生在四川内江,参军时还是个十七岁的小伙子。 跟着部队打重庆、攻成都,枪林弹雨里刚练出一身实战经验,1951年3月就跨过鸭绿江,成了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2营4连7班的副班长。 刚到朝鲜的金城战役,他就见识了敌人的嚣张,那些美军晚上敢在阵地上跳舞喝酒,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 蒋永德和战友们憋着股劲,练起冷枪冷炮,瞄准了挨个打,一枪一个准头,没多久就把敌人的气焰打了下去,再也没人敢在阵地上张扬。 金城战役的硝烟还没散,上甘岭的战火烧得更旺,那时候前线弹药紧缺,运输线被敌人炸得千疮百孔,蒋永德所在的二营临时改成运输队,往阵地上送弹药。 整整一天负重奔袭,第二天把弹药送到448高地的路口,指导员拦在那儿说啥也不让他们撤,要直接编入战斗序列。 蒋永德急了,跟指导员说:“枪还留在后方呢,没武器咋打仗?” 指导员只说了句“来不及了”,他们这群刚送完弹药的兵,就攥着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成了进攻537.7高地北山4号、5号、6号阵地的突击队。 天黑下来的时候,进攻开始了,蒋永德和战友们猫着腰往前冲,离敌人阵地还有20来米时,手里的手榴弹接二连三地扔了过去。 爆炸声里,战士们趁势冲锋,也就10多分钟,阵地就拿了下来。 清理战场时,有个战士喊掩蔽部里还有敌人,蒋永德冲进去一看,一个美军正想摸枪,他抬手就甩进去一颗手榴弹,拖出敌人尸体后,赶紧和战友们架起简易工事。 等到班长带着机枪组赶来,大家发现了一挺敌人留下的重机枪,可惜翻遍阵地只找到一条700发子弹的弹带。 靠着这挺机枪清扫完山头,所有人都抓紧时间挖工事,谁都知道,天亮后的反扑会更猛烈。 中午的太阳刚挂在头顶,5号阵地传来求援消息:敌人的暗堡正疯狂扫射,战友们根本抬不起头。 蒋永德跑到连长那儿请战,想借把枪远程压制,可连长说:“6号阵地坑道里只有伤病员留下的几支枪,子弹更是没几发。” 蒋永德咬咬牙说:“干脆炸了它!”他绕着阵地摸到暗堡侧面,敌人正一门心思往山顶开枪,压根没发现他。 先扔一颗手榴弹打乱敌人节奏,紧跟着再甩过去一颗手雷,“轰隆”一声,暗堡就塌了半边。 正要往回撤,对面山头的机枪扫了过来,他顺势滚进一条快被炮火削平的交通沟,爬着爬着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个暗堡,枪口正对着我方阵地。 他屏住呼吸摸到10多米外,又是手榴弹加手雷的组合,第二个暗堡也炸成了废墟。 战友们去向上级汇报,蒋永德一个人留在阵地守着,敌人的反扑一波接一波,每次都是10多个、20多个人往上冲。 他攥着手榴弹,见敌人靠近就扔,人多的时候就抱起一米多长的爆破筒往下推,炸得敌人连滚带爬地退回去。 就这样打退十几次进攻,直到天黑下来,他才发现裤子湿漉漉的,摸上去黏糊糊的,凑到鼻子前一闻才知道是血——自己早就负伤了。 等到增援部队赶来,他才拖着伤腿撤下阵地,这时候他们连已经坚守阵地30多个小时,远超上级要求的24小时。 这场仗打下来,蒋永德成了全军闻名的英雄。 志愿军总部给他记了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政府也给他颁了“一级国旗勋章”,他们4连也因为战功卓著立了二等功。 很多人说他创造了奇迹,可这奇迹从来不是凭空来的。 没枪就用手榴弹,弹药少就打近战,敌人有暗堡就迂回偷袭,蒋永德把劣势变成了优势,靠的是战场上练出的战术智慧,更是敢跟敌人拼命的狠劲。 从运输队到突击队,从冷枪冷炮到孤身守阵地,蒋永德的故事里藏着志愿军最可贵的品质——服从命令从不打折扣,遇到困难更敢主动担当。 他的特等功,不是一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4连硬骨头精神的缩影;而连队的集体功勋,反过来也让每个战士的勇气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个人英雄从来不是孤胆英雄,而是融入集体洪流里的浪花,既能独自绽放光彩,更能汇聚成胜利的浪潮。 96岁高龄的蒋永德老英雄,在今年6月28日已经光荣归队,但上甘岭的炮火硝烟,早就刻进了他的生命里。 【评论区聊聊】你从蒋永德老英雄的故事里,感受到最动人的力量是什么? (信源:【铭记】第212集丨蒋永德:没有枪支 上甘岭歼敌196人——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