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出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当人们仍

温不樊人世间 2025-11-07 15:25:26

三峡大坝“账本”出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当人们仍在讨论三峡工程2500亿元的投入是否划算时,问题的格局或许已经过于狭隘。这笔少于2090亿元的实际动态总投资,早已被其巨大的经济产出所覆盖。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这笔投资究竟为中国换来了怎样一个国家级战略资产?答案在于三峡工程的三重身份:它既是永续的经济引擎,也是坚固的安全护盾,更是一个撬动未来的战略杠杆。   作为一台经济引擎,三峡的“造血”能力远超预期。截至2025年8月,其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仅电费收入就已高达4500亿元,不仅早已收回成本,更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   在2020年,它甚至创下单座电站年发电1118亿千瓦时的世界纪录。其母公司三峡集团的利润增长也因此在六大电力央企中领跑,展示了其强大的持续盈利能力。   这台引擎的动力远不止于电力。它彻底激活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过去川江段急滩密布,每吨货物运费高达百元以上。如今万吨级船队畅行无阻,运费降至不足40元。   这一改变不仅每年为社会节省下百亿级别的物流成本,更让航道货运量屡创新高。2023年运量已达1.68亿吨。   这股强大的物流动力,为贡献全国超四成GDP的长江经济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果说经济效益是三峡的“面子”,那么安全保障就是其不可动摇的“里子”。   它的首要价值,是为长江中下游1.5亿人口和数千万亩良田提供了一份无价的“防洪保险”,自它建成后,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跃升至百年一遇,这意味着因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造成的巨额损失已成为历史。   在实战中,它累计拦蓄了超过2300亿立方米的洪水,仅在2020年应对特大洪峰时,就为国家避免了上千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种“防患于未然”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这个护盾也保障着国家的“水安全”。在枯水季节,三峡化身为一个国家级的战略淡水储备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超过360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沿江城市和工厂的用水需求。   更深远地看,三峡工程是一个撬动国家综合能力的战略杠杆,它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技术和管理的极限挑战,最终创下了112项世界之最,并催生出全球最大的水电企业。   这一“三峡模式”不仅成为中国基建走向世界的硬核名片,也为雅鲁藏布江等后续超级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范本。   在国家战略层面,它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力工具。其产出的清洁电力,累计相当于节约了5.4亿吨标准煤,减少了14.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通过模拟自然洪峰为鱼类创造繁殖条件、持续增殖放流等生态调度措施,三峡也在探索巨型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当初规模浩大的百万移民安置,也与库区旅游开发、产业升级相结合,带动了区域GDP的高速增长。

0 阅读:17
温不樊人世间

温不樊人世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