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宣布了 财联社11月7日电,据报道,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从周五起削减4%的航班,并在此后政府停摆每持续一天,再逐日增加1%的削减幅度。 此次政府停摆已打破历史纪录,核心矛盾为特朗普政府与国会在军费预算上的分歧——政府提议为“印太军事部署”追加2000亿美元预算,国会则主张优先保障民生开支。僵持至11月5日,交通部长达菲明确表态:7日起将对40座繁忙机场先行削减10%运力,航空公司被迫提前启动自救措施。 “4%航班削减影响有限”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据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内部通报显示,此次削减并非均匀分配,而是重点针对连接军事基地的航线。 以圣迭戈机场为例,往返海军北岛基地的航班占该机场运力的18%,此次被直接削减60%,导致基地家属通勤、物资运输均受严重影响。 2013年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案例可作参考。当时政府停摆16天,航班削减幅度仅2%,但美军第82空降师一批伞兵训练物资在夏洛特机场滞留5天。由于伞兵伞具保质期仅7天,此次滞留险些影响跨国军演。当前削减幅度已翻倍且逐日加码,潜在风险更为突出。 中情局副局长埃利斯6日的公开警告具有现实依据。他在全国律师协会年会上披露,中情局海外特工的3批轮换航班已被取消,部分潜伏人员因无法及时撤离,身份暴露风险显著上升。 更为关键的是,美军太平洋舰队舰载机备件依赖民航货运补充,多条航线停飞已导致关岛基地F-35维修工作陷入停滞。 历史数据显示,民航与军事运输的关联性远超普遍认知。二战期间,美国民航客机被征用为军用运输机,承担40%的兵员运输任务;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航、联航的120架客机临时加装货舱,保障了前线70%的弹药补给。当前主动削减民航运力的做法,实则切断了这条关键“后勤线”。 再看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美国航空协会的数据显示,民航业每天贡献18亿美元GDP,停摆一天就损失2.3万个岗位。更关键的是物流中断,底特律汽车工厂因零部件运输受阻已开始减产,而这些工厂里有30%的订单是给军方生产装甲车配件的。 一个关键细节需重点关注。收购日产总部的美国KKR集团,其旗下航空租赁公司已宣布暂停向美军出租12架运输机。美军每年需租赁200余架民用飞机补充运力,民间资本此时撤资,反映出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的信心下滑。 对比2001年“9·11”事件后的应对,更能凸显当前问题。当时美国民航停飞3天,但FAA紧急征用150架客机转为军用,依托成熟的应急预案,军方运输未受影响。 而FAA的相关应急预案在2020年预算削减中被取消,当前即便计划临时征用飞机,也面临合格改装人员短缺的困境。 国际层面已出现连锁反应。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自卫队原计划本月与美军举行“利剑”联合军演,因美军运输机到位率不足已推迟。 与此同时,中国东方航空增加旧金山至上海航班,从美国航空此前垄断的硅谷高科技人才运输市场中,抢占30%的份额。 普通民众的感受也越来越明显。华盛顿市民马克在社交平台晒出账单,他母亲在波士顿的退伍军人医院治病,原本每天有3班航班往返,现在只剩1班,机票价格从200美元炒到800美元。要知道美国有2100万退伍军人,这类民生痛点正在发酵成社会矛盾。 特朗普政府对相关风险并非不知情,而是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国会让步。这种策略存在高风险,1995年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停摆事件可作前车之鉴。 当时政府同样试图以民生危机施压,最终引发民航业3天罢工,导致GDP暴跌0.5个百分点,不得不作出妥协。当前特朗普政府的施压手段更为激进,风险等级同步提升。 另一个易被忽视的关键问题是:美国航空管制员多为联邦雇员,政府停摆期间被迫无薪工作,士气大幅低落。FAA内部数据显示,6日纽约地区管制员差错率已上升23%,里根机场出现45分钟延误,直接原因便是管制员临时离岗。若停摆持续,即便不主动削减航班,机场运营也可能陷入混乱。 从军事视角分析,此次事件的核心警示在于:现代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水平,更取决于后勤保障的韧性。民航作为军事运输的“第二梯队”, 若因内部政治博弈陷入瘫痪,即便拥有先进航母、战机,也会失去作战能力。特朗普政府以削减航班为施压手段,可能导致美军战略部署陷入被动。 截至目前,国会与白宫的谈判仍无进展。航空业分析师预测,若停摆持续至10日,航班削减幅度将达8%,届时美军欧洲司令部驻德部队轮换将全面中断。 这场由预算分歧引发的风波,正逐步演变为美国国家安全危机,其后续发展将持续影响美国内部治理与战略布局。 信息来源: 2025-11-07 02:33·财联社官方账号 财联社11月7日电,据报道,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从周五起削减4%的航班,并在此后政府停摆每持续一天,再逐日增加1%的削减幅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