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恰逢立冬,在此以史为引,给大家讲讲这个节气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影与回响。 一、立

日月名光 2025-11-07 14:43:06

今日恰逢立冬,在此以史为引,给大家讲讲这个节气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影与回响。 一、立冬之本源:天子迎冬与星辰的启示 立冬,作为“四立”之一,在古人眼中是乾坤运转的关键节点。其最古老、最庄严的典故,莫过于 “天子迎冬”。 · 《礼记·月令》 有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这并非简单的仪式。在阴阳五行的哲学体系里,冬季对应北方、黑色、水德,主“藏”。天子身着玄衣,乘玄辂,载玄旗,率众出北郊,祭祀颛顼、玄冥等水德之神。此礼的深意,在于天子代表天下万民,顺应天时,宣告冬季的正式来临,并祈求冬藏之序井然,为来年的生机勃发积蓄能量。这是一个王朝与天地星辰的庄严对话。 · 星空的物语: 古人观星象以定节气。“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当傍晚时分,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乾”位,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升至中天,便是立冬的天象。这无声的宇宙运转,是比任何历书都更古老的宣告。 二、名士之风度:诗文中的冬之魂 立冬的寒意,并未冷却文人的诗心,反而催生了无数隽永的篇章,映照出他们各异的心境与风骨。 · 李白的“冻笔”与豪情: 诗仙李白在《立冬》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这天纵奇才的诗人,竟也因天寒而“懒写”,但一笔“寒炉美酒”,一转“醉看墨花”,便将立冬的冷寂化作了浪漫的狂想。这不是畏寒,而是与寒冬共饮的洒脱,是盛唐气象在冬日里的别样体现。 · 陆游的“方冬”与家国: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心怀恢复之志。他在《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中吟道:“方冬盛一时,……胡姬杂瑶钗。” 诗中虽写冬日菊盛之景,却有“胡姬”之影。我们可从中窥见,即便在这样一个象征“闭藏”的节气里,诗人心中萦绕的,仍是北方的故土与家国的忧思。立冬的“藏”,于他而言,或许正藏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沉痛与等待。 · 苏轼的“暖足”与达观: 虽未直接为立冬赋诗,但苏轼在黄州冬日写给好友的信中,提及为度过寒冬,与友人相约早眠晚起,“饮醇酒,暖足达旦”。这种于困顿中自寻其乐的智慧,正是对冬季“藏养”精神最生动的践行。他藏的不仅是身体的热量,更是那份不屈的乐观与生命力。 三、民俗之智慧:百姓的冬藏之道 比起帝王与文士,立冬的智慧更深深植根于民间。 · “贺冬”与“拜冬”: 汉代即有“贺冬”习俗,后世演变为“拜冬”,在此日更换新衣,往来拜谒,如同一个小新年。这体现了在岁末寒冬伊始,人们相互问候、加固社会联结的温情。 · “补冬”的食俗: “立冬补冬,补嘴空”。北方吃饺子,寓意“交子之时”,以防“冻掉耳朵”;南方则爱食鸡鸭牛羊,以热气腾腾的食物,补充元气,抵御严寒。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顺应天时、养护生命的古老智慧。 朋友们,可见这立冬二字,重若千钧。它上承天子祭天的威仪,中蕴文人墨客的诗魂,下接黎民百姓的烟火。它告诉我们,“藏”,并非退缩与终结,而是沉淀、是积蓄、是内敛锋芒以待来年。 当我们围炉夜话,品尝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时,我们参与的,正是一场跨越了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这,便是立冬留给我们的,最丰厚的历史遗产。

0 阅读:2
日月名光

日月名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