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1995年,34岁的冯奚乔跳楼身亡后,加州大学为他降半旗。作为加州大学

古史 2025-11-07 14:21:59

天妒英才!1995年,34岁的冯奚乔跳楼身亡后,加州大学为他降半旗。作为加州大学历史上最为年轻的教授之一,他的前途可谓无比光明,但他的选择却让人愕然,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1995年10月5日,美国加州大学的旗帜齐刷刷降下半旗,全校师生为一位华人教授致哀。   这个让名校为之动容的人,叫冯奚乔,34岁,几天前在法国巴黎纵身一跃,结束了短暂却耀眼的一生。   消息传到物理界,整个学界陷入沉默,没人愿意相信,那个17岁上北大、20岁进哈佛、32岁当教授的天才,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1960年出生的冯奚乔,成长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国家经委总工程师,母亲是医院胸外科主任。   两岁半跟着爷爷学水彩画,七岁迷上小提琴,特殊年代琴谱难寻,母亲和外公就手抄给他,小提琴后来成了他重要的精神慰藉。   1977年恢复高考,17岁的他考入北大物理系,成了七七级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刚入学时英语不算突出,没进免修班的他铆足劲追赶,每天天不亮就站在宿舍楼前背单词,周末骑车回家也把生词卡片贴在车把上。   没过多久,他读整本英文科幻小说仅遇六个生词,三年级更拿下理科系英语竞赛第一。   北大三年级下半学期,李政道教授主持的首届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启动,考上就能赴美国顶尖大学学物理。   当时冯奚乔仅读了两年半大学,不少高年级的量子力学、统计力学课程都没学过,而考题竟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资格题。   他每天泡在图书馆啃高阶课程,连续数周熬到失眠需靠安眠药入睡。   两天考试结束后他几乎虚脱,成绩出来却惊艳众人——北大第一、全国第四,顺利拿到哈佛物理系入场券。   那年,他刚20岁。   哈佛求学期间,冯奚乔的天才属性彻底释放,别的研究生埋头写作业要一整天,他半天就能搞定,成绩还稳居前列。   学校最高荣誉“年度优秀研究生奖”颁给了他,这笔奖学金覆盖整个学期花费,让他能全心投入学术。   哈佛教授们一致看好他:“这孩子会成为世界一流学者。”   23岁时,他发表第一篇凝聚态理论论文,登在权威期刊上,后来被引用三百多次;赴美四年半,他就拿到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助理教授。   在加州大学的岁月,是冯奚乔学术生涯的巅峰。   他像台高速运转的学术引擎,平均每年发表十多篇论文,八年产出八十多篇成果,覆盖凝聚态物理理论多个核心方向。   32岁那年,学校破格提拔他为终身教授,他成了加州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谁也没料到,学术顺风顺水的他,会在感情上接连受挫。   北大时的同系女友跟他一同赴美,因学业忙碌聚少离多,第三年提出分手,他后来称这是“一生最沉重的打击”。   之后与两位美国女孩的恋爱均无疾而终,直到30岁遇到一位法学院女生,他以为找到了归宿,两人同游欧洲、同居一年多,求婚也获应允。   可女孩刚进大律所工作,恰逢职场艰难期,结识另一位美国男孩后出轨。   这次打击让他彻底消沉,之后三年他一门心思搞研究,甚至做出近红外光重要成果,想转化为医疗器械救人,可心里的坎始终迈不过去。   1995年9月,他在巴黎追求一位年长十岁的法国女子被拒,当天就在同事家的高楼上纵身一跃。   他离世后,学界以最高规格悼念:美国物理联合会在《今日物理》1996年第一期登载讣告并附黑白照片。   李政道惋惜不已:“冯奚乔是他那一代的领军物理学家之一,物理学失去了一颗明亮的新星。”   这个一生创造奇迹的天才,生命永远停在了34岁,葬在洛杉矶公墓,墓碑始终朝着北京的方向。   冯奚乔的故事最让人唏嘘的,是他将学术上的极致理性,没能迁移到生活中。   搞物理时,他精准定位短板并逐个突破——北大补英语、哈佛攻高阶课程、UCLA爆发式产出,理性规划能力极强。   可面对感情,这位天才却像个不设防的孩子,两次亲密关系破裂后都没建立起修复能力,把情感寄托完全依附于他人,最终因一次拒绝走向极端。   长期在美国生活的他,被问及国籍时曾说:“中国是母亲国,美国是父亲国,我爱母亲也爱父亲,这不矛盾。要是两国真有冲突,我心肯定向着祖国。”   在不少人觉得留洋精英会淡化本土认同的年代,这番话格外真挚。   我们总惊叹他年少成名、学术巅峰,却忘了他也是需要学会处理情绪、承受挫折的普通人。   学术成就让他获降半旗的荣光,却救不了他感情里的绝望。   天才的陨落从来更让人扼腕,因为我们永远失去了他本可创造的未来。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太过顺遂的成长经历,是不是真的会让天才缺少对抗挫折的韧性? (信源:17岁上北大,20岁进哈佛:震惊物理界的他却在34岁跳楼身亡——澎湃新闻)

0 阅读:30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