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统一过程中会不会有台湾部队起义? 台武装力量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毕竟两岸军备目前持续失衡,很多人相信统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台湾地区武装力量总兵力约20余万人,其中志愿兵约16万人,义务兵服役期仅4个月。 别看表面数字不少,实际上“能打”的兵力只有10多万人,毕竟只有四个月的时间,能训出什么花来? 2021-2024年间,台军志愿役士兵的离营率高达24.47%,累计赔偿金额高达8.9596亿新台币,就是每四个志愿兵中,就有一人,宁肯赔偿一大笔违约金,也要提前“走人”。 志愿兵本应是“中流砥柱”,但现实却是宁赔钱也要离开军队。 背后原因很现实,待遇低、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甚至许多人对台海局势感到悲观,对未来丧失信心,解放军说不定晚上就打过来了,这哪里是违约金,这分明就是买命钱。 台义务兵制表面上是全民皆兵,但实际上服役期仅有4个月,刚够学会最基础的持枪、站姿、队列动作,相比之下,大陆新兵基础训练就要三个月,后续还有专业训练和实战演练。 台湾义务兵服役期短,专业技能和战斗素养都很难形成,许多基层军官私下表示,义务兵刚熟悉部队节奏,就要退伍,真正能上阵的还是志愿兵,这样的娃娃兵怎么能打仗呢? 台湾部队主力坦克以美制M60A3为主,火控系统比解放军主力99A坦克足足落后一代,步兵武器、火炮系统、通信装备也普遍陈旧。 更尴尬的是,台军士兵年均训练时长仅80小时,实弹命中率还不足50%,许多战车、炮兵分队甚至一年难得打一次实弹,遇到实战根本无法有效发挥武器性能。 最能反映问题的,其实是士气,很多军人祖籍大陆,对两岸同属一中的本质心知肚明,内心并没有多少“敌意”。 很多人好奇,如果台海局势真的发生重大变化,台湾部队会不会出现起义? 其实,历史上部队起义并不罕见,1948年长春滇军第60军曾泽生军长率部起义,直接促成长春解放,该部队后来被整编为解放军第50军。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中累计有约188万人起义、投诚或接受改编,包括1500多名将领。 历史上对起义部队一直实行优待政策,近期大陆也有专家建议出台“台湾军警起义奖励办法”,参照上世纪50年代“蒋军起义奖励办法”。 台军内部思想混乱,许多军人祖籍大陆,内心并无“仇视”心理,近年岛内政治争议不断,军队对外部局势往往看得更清楚,对统一有一定的心理认同。 志愿兵月薪约六万新台币,在台北租房就要1.5万,剩下的钱仅够糊口,物价高、房价贵、生活压力大,许多官兵对现状十分不满,甚至一度出现“部队招不到人,招到也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没错,台兵没有营房可住,他们要自己租房,而且还是自己掏钱。 民进党当局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军队的政治掌控,任命“台独”色彩浓厚的顾立雄为防务部门负责人,强化政战系统,“抗中保台”宣传无孔不入,严密监控官兵言行。 政战系统用“抗中保台”进行定向宣传,每逢两岸局势紧张,加班、教育一刻不停,军人思想被高压引导,组织起义面临极大挑战。 台军装备严重依赖美国,一旦战损,缺乏自我补给能力,部队长期缺乏战场自信,面对实力绝对悬殊的解放军,很难有“殊死一搏”的意愿。 西部平原城市无险可守,军事设施容易暴露,远程打击下难以持久作战,台军普遍认为“打不赢攻不下守不住”,士气长期低迷。 志愿兵官兵服役时间长,专业性强,忠诚度普遍较高,起义概率不高,但待遇低、政治环境恶化时,可能出现部分群体性起义。 尤其是看到无胜算时,理性选择“明哲保身”,其实也是现实考虑。 义务兵服役时间短,训练极其有限,战斗意志薄弱,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较差,遇到解放军压倒性优势,很可能一打就散,主动投降是大概率,组织起义的可能性反而不高。 部分高级将领与国民党有深厚渊源,有“统一”情结,但作为部队管理层,本身是既得利益者,起义后难获同等地位和待遇,除非遭遇巨大政治压力,否则普遍观望。 但一旦大势所趋,部分高层为自保也可能选择带队起义。 如果政策明确,且宣传到位,再加上台军内部矛盾和待遇困境,未来统一进程中“起义”现象可能大规模出现。 尤其是看到岛内政局混乱、解放军压倒性优势时,选择主动投诚、集体起义,既可避险,也有利于自保。 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明确的优待政策和有效的政治工作,能极大提升部队起义概率,从而加速统一进程。 历史上部队起义有先例,现实中也有动力,只要大陆出台明确的优待政策,结合有效的政治工作,台湾部队在统一进程中出现“起义”现象值得期待。 两岸同属一中,统一是历史大势,台湾部队的选择,代表着无数家庭的安危与未来。愿和平统一大势下,官兵能够做出理性且有利于国家民族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顺应历史”。 参考信源: 不愿为“台独”卖命,台湾现“退伍潮”,1万余台军宁赔钱提前退伍 大河报2025-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