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保姆向洪剑涛借10万买房,洪剑涛二话不说便将钱给了她,谁知,十几年后,保姆准备还钱时,洪剑涛的一句话,却让其震惊不已,久久难以平复。 洪剑涛,1965年出生于北京,父母都是军人出身,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他,耳濡目染了军人的刚毅与纪律,也练就了一身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劲头。 少年时期的洪剑涛性格外向,爱说爱笑,是典型的“开心果”,经常在班级活动中表演节目,模仿老师、演小品,总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老师看他天生有表演天赋,便建议他走文艺路线。 1985年,洪剑涛考入空政话剧团,正式踏入文艺圈。刚入团时,他演的都是小角色,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别人收工休息,他却一遍遍地在后台对着镜子练表情、练台词,琢磨人物的神态和语气。 有人笑他太认真,他却笑着说:“哪有小角色,只有没努力的演员。”凭着这股子韧劲,他从群众演员一步步熬成了剧团的主力演员。 真正让洪剑涛走进全国观众视野的,是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 在剧中,他饰演乐观幽默、憨厚可爱的洪班长,一口北京味儿的幽默台词,加上自然不做作的表演,成了不少观众心中的“军营笑星”。 有人说,洪班长就是洪剑涛本人的写照——外表憨厚,内心热烈,既有军人的正气,又有喜剧演员的灵气。 那段时间,他几乎家喻户晓,走在街上都有人亲切地喊他“洪班长”。 成功之后,洪剑涛并没有被喜剧定型。他尝试出演不同类型的角色——从《武林外传》里的搞笑配角,到《北风那个吹》里沉稳厚重的干部形象,他都能驾驭得当。 他说:“演员要敢于跳出舒适圈,否则永远只是在重复自己。”这句话,他一直身体力行。 生活中的洪剑涛是个极重情义的人。他对朋友仗义,对家人更是体贴入微。母亲生病期间,他几乎推掉了所有工作,亲自照顾在身边。 每次接受采访提到母亲,他眼眶都会泛红。他说:“我演了那么多角色,但最想演好的,是‘儿子’这个角色。” 1991年,那时的洪剑涛刚从空政话剧团调入影视圈不久,虽然在圈内已小有名气,但还谈不上“有钱人”。 他演戏辛苦,一年下来能攒下的积蓄也不过十来万。就在这时候,他家请的保姆刘阿姨忽然向他开了口。 刘阿姨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五十岁出头,在洪家干了几年,勤快又老实,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那天,她红着眼眶,小心翼翼地对洪剑涛说:“洪老师,我儿子在城里看中了一套房,首付还差十万块钱,您能不能……借我点?我一定会还的。” 洪剑涛一听,愣了几秒。那时的十万元,几乎是他全部的积蓄。 可看着刘阿姨那双布满皱纹、粗糙的手,他没有多问一句,只淡淡地说:“阿姨,您帮了我家这么多忙,这点钱算不上什么。拿去用吧,不用着急还。” 刘阿姨当场抹着泪下跪道谢,洪剑涛急忙将她扶起来,笑着说:“千万别这样,都是自己人。”就这样,十万元从他手中借出,没有写借条,没有签字,连日期都没记。 之后的岁月,洪剑涛事业蒸蒸日上,从《炊事班的故事》火遍全国,到后来参演各类影视剧,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刘阿姨也因那十万元,帮儿子在城里安了家,日子渐渐好起来。 时间一晃十多年。一天,刘阿姨突然敲响了洪家的门,手里捧着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牛皮纸袋。 她激动地说:“洪老师,我终于能把当年借的钱还给您了!”说着,双手将那袋钱递到他面前。 洪剑涛怔了一下,随即笑了笑,把钱又推了回去:“阿姨,这钱我早就不记得了。”刘阿姨急了,坚持要他收下:“那可是十万哪!我当初借的,不能不还,做人要讲良心。” 洪剑涛叹了口气,眼里闪过一丝温柔:“阿姨,当年您照顾我父母,照顾我孩子,家里上上下下都离不开您。那点钱,我是感谢您的心意。您能过得好,我心里就值了。” 刘阿姨听完,愣住了,眼泪一下流了下来。她哽咽着说:“我一辈子没遇过这样的人……洪老师,您真是好人啊。” 洪剑涛摆摆手,笑得憨厚:“好人不敢当,只是心里过不去——那时候,您帮了我们家太多。换作别人,谁能放心地把父母、孩子都交给一个外人?这钱算我表达的一点感谢。” 那一刻,刘阿姨哭得说不出话。她没想到,自己记了十几年的“债”,在别人眼里,早已变成了一份情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