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意外发现,有63名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小

名城探寻 2025-11-07 09:06:19

1951年,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意外发现,有63名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小兵突然大声说:“俘虏都是刘光子一个人抓的!” 当时,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第 63 军 187 师在雪马里,把英军王牌 “皇家格罗斯特营” 围歼了。 那时候刘光子刚满21岁,是河北安平人,家里世代贫农,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16岁才跟着村里的游击队打游击,1948年正式参军,跟着部队从华北打到西北,没读过书却练就了一身敢打敢冲的硬气。 1951年3月随63军入朝时,他还是187师561团1营的一名普通战士,谁也没想到,两个月后的雪马里战斗,他能创下单兵抓俘的奇迹。 雪马里是朝鲜铁原以西的一个小山村,三面环山,是英军皇家格罗斯特营的防御核心。 这支部队有150多年历史,曾跟着英军打过拿破仑战争,臂章上绣着“皇家 Gloucestershire”的红字,被英军吹嘘为“打不垮的精锐”。5月25日,187师发起总攻,刘光子所在的连队负责从东侧穿插,切断英军退路。 冲锋号响的时候,他跟着战友往山上冲,密集的子弹在身边飞,跑着跑着就跟班里的人冲散了,等他趴在一块石头后面喘口气时,才发现周围没了自己人,只有山坳里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英语叫喊。 他悄悄探出头,看见山坳里挤着一群英军,有的在收拾背包,有的在摆弄电台,还有人举着望远镜往山下看——这是皇家格罗斯特营的残部,大概六十多个人,刚从主峰撤下来,正准备往后方突围。 刘光子摸了摸身上,只剩一支冲锋枪、两枚手榴弹和五发子弹,他没敢轻举妄动,躲在树后观察,看着英军慢慢聚集,心里盘算着:硬拼肯定不行,得想办法唬住他们。 等英军开始列队准备走时,刘光子绕到他们侧后方的土坡上,先拉开一枚手榴弹的引线,故意等了两秒才扔出去——他算准了时间,手榴弹在英军队伍旁边炸开,烟雾瞬间裹住了人群。趁着混乱,他端着冲锋枪跳出土坡,朝着天空扫了一梭子,大喊“不许动!” 虽然他只会这一句英语,却把英军吓了一跳。有个戴少校军衔的军官反应过来,伸手去摸腰间的手枪,刘光子眼疾手快,冲过去一脚踢飞他的枪,冲锋枪的枪口直接顶在他胸口。 这一下彻底镇住了其他人,刚才还乱哄哄的英军,没人再敢动。刘光子指了指地上的枪,又指了指山下志愿军阵地的方向,用手势比划着“排队走”。 有两个士兵互相使了个眼色,想偷偷往后退,刘光子立马端起枪对准他们,眼神瞪得通红,那两人吓得赶紧缩了回去。 他让那个少校牵头,把所有英军的枪都堆在一起,然后找了根被炮弹打断的树干,让俘虏们用腰带把自己串起来,像串糖葫芦似的连成一串,他自己端着枪走在最后面,押着队伍往山下走。 路上遇到三个英军散兵,看见这么多俘虏被一个志愿军押着,以为遇到了大部队,转身就跑。刘光子没追,只是紧了紧手里的枪,盯着身边的俘虏,生怕有人趁机逃跑。 走了大概三里地,终于看到了志愿军的哨兵,哨兵一开始以为是大股敌人来袭,端着枪准备射击,刘光子赶紧喊“自己人!这些是俘虏!” 哨兵看清后都傻了眼,一个人押着六十多个俘虏,这在整个志愿军里都没见过。 回到连队后,连长王进喜(非石油战线的王进喜,同名不同人)看着眼前的63名俘虏,又看了看浑身是泥的刘光子,半天没说出话。 一开始还有战士不信,说“刘光子你吹啥牛,一个人怎么可能抓这么多?”直到那个英军少校站出来,指着刘光子用生硬的中文说“就是他,很勇敢”,又有几个俘虏点头附和,大家才慢慢相信。 后来师部派人核实,调取了战场记录,还找了当时的目击者,确认刘光子确实是独自一人抓获了63名英军俘虏,这其中包括1名少校、1名上尉和61名士兵。 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刘光子“一级孤胆英雄”称号,还给他记了特等功。1952年,他作为志愿军英雄代表去朝鲜访问,金日成亲自接见他,握着他的手说“中国的英雄,朝鲜人民感谢你”。 后来有人问刘光子,当时怕不怕,他挠挠头说“咋不怕?子弹也不长眼。可一想到咱是为了保家卫国,身后就是老百姓,就啥也不怕了”。 有人曾质疑这个战绩的真实性,但英军官方史料《朝鲜战争中的皇家格罗斯特营》里,明确记载了“1951年5月25日,C连及营部共63人被一名中国士兵俘虏”,被俘的少校后来在回忆录里也提到“那个中国士兵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我们以为陷入了重围,没人敢反抗”。这些记载,都印证了刘光子的英雄事迹不是传说。 刘光子的故事,从来不是“个人逞能”,而是志愿军战士勇气与智慧的缩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普通士兵,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愿意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