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硬刚魏德尔,欧盟内部炸锅,美国急着“灭火”? 欧盟与美国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尤其在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局势急转直下。早在上半年,特朗普就扬言对欧盟多数商品征收30%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欧洲出口对美贸易顺差过大。这直接威胁到德国汽车业和法国农业等支柱产业。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作为谈判主力,多次飞往华盛顿磋商,试图通过让步换取缓冲期。7月13日,她宣布欧盟将暂缓对美反制措施,直至8月1日截止日前达成共识。这一步棋虽稳住了阵脚,却暴露了欧盟内部的深层分歧。德国作为出口大国,最先感受到压力,总理默茨公开表态支持冯德莱恩,但私下已开始推动德国主导的欧洲议程调整。贸易政策本该是欧盟集体决策,可各国利益纠葛,让统一战线摇摇欲坠。 协议细节敲定于7月27日,在苏格兰特恩伯里高尔夫球场,冯德莱恩与特朗普握手言和。美方同意将关税上限控制在15%,欧盟则承诺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和国防装备的采购量,总额高达数百亿欧元。同时,欧盟降低对美工业品关税,包括汽车零部件的10%壁垒。这笔交易表面上避免了全面贸易战,但代价不小。欧盟出口品仍需承受15%的额外负担,而美国商品则获准零关税进入欧洲市场。德国政界反应激烈,默茨在公开场合直言此举将“严重损害”德国财政,跨党派议员甚至联名要求冯德莱恩引咎辞职。汽车巨头如大众和宝马的股价应声下跌,工厂订单面临不确定性。法国总统马克龙保持沉默,但其盟友已开始在巴黎游说,强调协议忽略了农产品保护,廉价美国谷物涌入将冲击本土农民生计。 欧盟内部的分裂远不止于德法两巨头。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虽表面欢迎协议,却在罗马议会强调需附加条件,以防本土制造业流失。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更倾向于观望,他们依赖旅游和服务业,对贸易战的缓冲需求不如工业国迫切。东欧如波兰和匈牙利,则在安全议题上紧跟美国,默许冯德莱恩的让步,以换取北约援助的延续。9月10日,冯德莱恩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盟情咨文,试图重塑形象,她强调协议是“艰难但必要的妥协”,并列出与印尼、墨西哥的另类贸易安排,作为战略多元化的例证。可这份咨文非但没平息风波,反倒引发更多质疑。默茨借机在柏林党会上重申,德国应重获欧洲决策主导权,这直接挑战了冯德莱恩的领导权威。欧盟27国利益交织,本该团结对外,却因协议而内耗加剧,战略自主的口号听来空洞。 美国的“灭火”姿态同样耐人寻味。特朗普在协议签署后,高调宣称这是“美欧更紧密”的里程碑,却避谈欧盟的让步细节。他的团队迅速通过国务院渠道,向东欧国家释放安全援助信号,承诺加强军事合作,以稳固反俄阵线。8月1日截止日前,美国驻欧盟大使低调表态“尊重欧洲内部讨论”,这与此前咄咄逼人的关税威胁形成鲜明对比。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算盘很精:协议虽获短期收益,如能源出口激增,但若欧盟彻底分裂,制裁俄罗斯的联盟将瓦解。更何况,欧洲转向中东或亚洲市场的迹象已现,去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500亿美元,中国光伏和电动车占欧洲市场三成份额。若不满情绪发酵,美国对华遏制链条恐现缺口。特朗普甚至取消了原定与俄罗斯的峰会日程,转而专注欧盟的后续谈判。这番操作,表面中立,实则在暗中拆解欧洲的反美声音,确保协议落地生根。 欧洲自主之路布满荆棘。内部东欧倚重美国安全保障,西欧依赖美国市场,东道主分歧难消。美国也在幕后发力,通过非正式渠道游说东欧伙伴,承诺额外军援。冯德莱恩的连任前景蒙上阴影,她需在下次欧盟峰会上证明协议的长期价值。默茨则借势巩固德国影响力,党内支持率上升5个百分点。这次冲突虽未酿成危机,却暴露了欧盟决策的结构性弱点。贸易政策本是集体工具,却因大国博弈而碎片化。未来,欧洲若能从内耗中吸取教训,推动平等对话而非单方妥协,或许能重获主动。当前,中欧合作的空间正悄然扩大,光伏和电动车领域的互补性,为欧洲提供了缓冲选项。总之,这场硬刚不仅是冯德莱恩与默茨的个人对决,更是欧盟定位的十字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