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1963年8月,陕西宝鸡贾村镇,连日暴雨后,一处土崖塌方,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意外捡到一口青铜器,看着造型古怪,但又厚实耐用,干脆拿来当成粮食罐子用了。 这在当时并不稀奇,文物意识普及有限,谁家后院挖出“古董”,大多当成日用品处理。 两年后,日子更紧了。陈堆的哥哥陈湖一咬牙,把这口铜器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废品站。这口青铜尊差点就这样被拉去熔成废铜铁水。 就在它即将消失的前一刻,宝鸡市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发现了它。佟太放在废品堆中发现了这件造型特别的器物,马上叫来馆里的王永光主任鉴定。 两人很快判断出这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博物馆当即以原价30元收回,并取名为“饕餮纹铜尊”。 从废铜堆捞回来之后,它在博物馆里安安静静地待了十年。 直到1975年,中国与日本文物交流展开,中国文物局策划了一场大型出土文物精品展。作为青铜器代表之一,这件饕餮纹铜尊也进入了展品清单。 马承源是这次展览的主要策展专家。作为青铜器领域的权威,他总觉得这件器物哪里不太对劲。 它的体积不小,造型庄重,按理说,西周的大型礼器一般都会有铭文。可这件器物的外部怎么看都没有文字。马承源心中起了疑,于是在装箱前,他决定亲自再确认一遍。 他把手伸进尊的内壁底部,手指触到了一些凹凸不平的痕迹。他立刻叫来工作人员,对器物进行非破坏性的清理。锈斑被一点点揭开,12行、122字的铭文慢慢显露出来。 这组铭文,不仅记载了周成王迁都洛邑的历史,而且出现了一句关键的“宅兹中国”,这是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中国”一词的实物记录。 也就是说,这口铜尊不仅仅是一件礼器,更是一份真实反映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文字的出现让这件文物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不再是一般的礼器,而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实证。 原定的赴日展览被紧急叫停,何尊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序列。 后来,它被正式命名为“何尊”。这个名字来源于铭文中提到的贵族“何”受封后铸器纪念,这也是古代贵族常见的行为。 何尊的整体造型为圆口方体,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器身布满饕餮纹与夔龙纹,四道扉棱象征“天圆地方”,纹饰庄重,工艺精湛。 铭文的内容不仅与《尚书》《史记》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也为周成王迁都洛邑提供了物证支撑。 过去关于“洛邑建都”的时间与过程,学界多有争议,而何尊的出现,成为突破口,为先秦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链。 自此,何尊真正意义上成为了“镇馆之宝”。2002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即便如此,也有一次例外。 1980年,何尊随中国文物赴美展览,当时的投保金额高达3000万美元。《纽约时报》当年报道指出,这是“对中国青铜器文物市场价值的极高认可”。 1982年,何尊的图案被印上中国第一套文物系列特种邮票,成为文化传播的象征之一。 它目前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馆内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 这段传奇的背后,是文物保护意识从模糊到清晰的演进过程。从一开始的粮食罐子,到差点进了熔炉,再到成为国宝,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判断与行动息息相关。 尤其是马承源那一摸,不仅仅是专业的体现,更是一种对文化的本能敬畏。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一词,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自我认知,也告诉世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中心意识和国家概念。 这种历史的延续,不靠口号,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实证材料。 从废品站走进博物馆,从无人问津到价值连城,何尊的命运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文化自觉的结果。 它提醒后人:文物不是死物,它们是时间留下来的证词,是文明存在过的痕迹。认真对待它们,不仅是保护历史,也是守护未来。 信息来源: 《西周何尊:这里是中国》——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