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汤恩伯死在手术台上,蒋介石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死了也好。”汤恩伯是

古史 2025-11-06 18:17:04

1954年汤恩伯死在手术台上,蒋介石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死了也好。”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为了蒋介石,他甚至不惜出卖了有恩于自己的义父陈仪,蒋介石为何对待曾经的爱将如此冷淡?   1954年6月,东京庆应大学医院的手术灯熄灭时,56岁的汤恩伯再也没能睁开眼。   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听了只淡淡一句:“死了也好。”   汤恩伯靠出卖义父陈仪爬上去,最后又因想救陈仪摔得粉身碎骨。   1924年的汤恩伯在日本明治大学读得焦头烂额,做生意赔了钱,欠了一屁股债,连学费都凑不齐,只能休学回国碰运气。   四处碰壁时,朋友把他引荐给浙军主力师师长陈仪。   两人聊了没多久,陈仪就觉得这年轻人是块料,当场掏腰包帮他还了债,还说以后每个月给50块,让他回日本把书读完。   汤恩伯当场就跪了,认了陈仪当义父,后来陈仪更把义女王竞白许配给他,这下不只是义父,还成了岳父。   有了这层关系,陈仪对他更是倾囊相授,1927年汤恩伯学成回国,陈仪手把手提携,加上汤恩伯自己能打,没几年就从普通军官一路升到陆军上将。   他成了手握重兵的“中原王”,更是蒋介石跟前的嫡系红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位置稳得很。   谁也没料到,这份再造之恩,最后会被汤恩伯亲手撕碎。   1948年,蒋介石让陈仪当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本来不想干,汤恩伯一趟趟劝,他才勉强去了杭州。   这时候的国民党已经撑不住了,陈仪的旧部带着周总理的亲笔信找到他,劝他脱离南京政府,迎接解放军渡江。   陈仪心里早有想法,可他手里就一个保安团,想干大事不够分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一手捧起来的义子汤恩伯,那时候汤恩伯已经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手里握着重兵。   1949年1月27日,陈仪让外甥丁名楠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上海找汤恩伯,劝他一起起义。   汤恩伯看完信,当场写了回信,说过几天就去杭州一起商量具体办法。   陈仪在杭州天天盼,等来的不是汤恩伯,是蒋介石派来的特务。   汤恩伯转头就把陈仪“谋反”的证据密报给了蒋介石,陈仪当场被抓,很快就被押到了台湾。   出卖义父的名声像块脏抹布,死死贴在汤恩伯身上。   蒋介石倒是暂时更信任他了,为了让他跟陈仪彻底划清界限,也为了吓唬那些动摇的人,特意让台湾“国防部高等军事法庭”开庭审陈仪,还让汤恩伯当证人。   法庭上,汤恩伯嘴都哆嗦着说,自己受陈仪大恩,本来想报答,可实在忠党爱国,不能因私废公。   陈仪没跟他掰扯私人恩怨,一条条把他的话怼了回去,说得汤恩伯满头大汗,站都快站不住。   这时候汤恩伯才慌了,他怕蒋介石真把陈仪杀了,那“卖师求荣”的帽子就摘不掉了。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次次去台北求见蒋介石,连门都进不去。   实在没办法,他找到正受蒋介石信任的毛人凤,好话求了一箩筐,毛人凤拍着胸脯说这事包在他身上。   汤恩伯刚松口气,毛人凤转头就去见蒋介石,递上一份《诛陈十利留陈十弊》。   1950年6月18日,陈仪被枪决,临死前蒋介石让他写悔过书换命,他理都没理。   陈仪死了,汤恩伯在自己家里摆了灵堂,每天烧香跪拜,嘴里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由我而死”。   他还偷偷找人给陈仪写传,想悄悄弥补点什么,40万字的书稿快印了,被蒋介石知道了,当场让人抄走,还把他关起来反省了一个星期。   从此以后,蒋介石是彻底不待见他了,到了台湾的汤恩伯彻底没了往日风光,兵权被收了,只挂了个“战略顾问”的空名,整天没事干,身体也跟着垮了。   他想申请去日本治病,蒋介石劈头盖脸骂他“有大过的人还想浪费国币”,批了“就地医治”四个字。   1954年4月,他肚子痛得直打滚,医生查出十二指肠有肿瘤,说可能是癌,得去国外做手术。   家里人反复给“总统府”打报告,蒋介石才松了口,5月26日他飞到东京,6月29日上了手术台,再也没走下来。   汤恩伯的一辈子,绕不开“恩义”和“权力”两个词。   他靠陈仪的恩发家,又为了蒋介石的权卖了恩公,本以为能靠背叛换安稳,没成想权力场上的信任从来靠不住。   蒋介石当初信他,是信他够狠够听话,后来厌他,也是厌他心不够狠,还敢为“钦犯”求情,甚至偷偷写传。   这世上最不值钱的是靠背叛换的宠信,最沉重的是没还的恩义。   蒋介石那句“死了也好”,不是恨,是压根没把这个投机者放在眼里。   靠背叛换不来长久的权位,丢了恩义也留不住人心。   ‌【评论区聊聊】你你觉得汤恩伯的悲剧,是权力的错还是人心的贪? (信源:汤恩伯坑“爹”救“爹”记——光明网)

0 阅读:3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