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暴露了英国的虚弱,没有中距弹的幻影3还不如歼7歼8,轰6丁完爆超军旗,强5完爆A4,远洋舰队也就只能欺负阿根廷这样无法自产武器的国家。就海鹞这个垂直起降战机还真比不上越南的苏22战斗轰炸机威胁力来的大。 说起1982年的马岛战争,这事儿到现在还让人觉得英国那点家底儿薄得可怜。阿根廷军队4月2日直接登陆福克兰群岛,控制了斯坦利港和机场,英国那边反应过来后,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拍桌子决定派特混舰队南下。表面上看,英国赢了,收回了岛屿,但整个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英国海军从二战后就没怎么更新换代,远洋作战能力早就跟不上了时代。特混舰队主力是“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母,加上几艘驱逐舰和护卫舰,总共不到40艘船,航程上万海里,补给线拉得老长。相比之下,阿根廷海军虽弱,但本土作战,补给方便得多。英国这回运气好,阿根廷空军和海军没全力死磕,不然真不好说。 英国的“幻影3”战斗机是主力拦截机,但那时候的配置太落后了。没有中距空空导弹,只能靠近距格斗,射程顶多十几公里,雷达锁定后还得贴身肉搏。实际作战中,从阿斯科山基地起飞的“幻影3”几次拦截阿根廷的“幻影5”和“米拉日3”,基本靠飞行员技术硬扛,效率低得要命。反观同期的中国歼-7和歼-8,歼-7是米格-21的改进版,1982年已经批量装备,配上了PL-2近距导弹,后来还加装了中距型,射程能到20公里以上。歼-8II型更猛,高空高速性能好,雷达搜索距离远,导弹挂点多,实战中拦截效率高多了。英国“幻影3”在马岛上空转悠半天,顶多吓唬人,歼-7歼-8那种配置,随便拉出来巡逻都稳压一头。 英国靠“火神”轰炸机从本土扔炸弹,路程远,精度差。阿根廷的“超军旗”海上巡逻机是法国货,带反舰导弹,但载弹量有限,航程也就一千多公里。中国的轰-6D呢,1982年6月刚完成导弹打靶试验,四发全中,射程覆盖几百公里,反舰能力直接碾压。“超军旗”在马岛海域侦察时,被英国“海鹞”勉强赶跑,但如果对上轰-6D那种高空投射,基本没戏。轰-6D用的是“上游-1”导弹,射程95公里,速度快,末端机动,法国那帮设计师给“飞鱼”导弹的参数都没帮英国挡住几次攻击。阿根廷扔了五枚“飞鱼”,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和“亚特兰大”号,英国电子战系统启动了半天,干扰效果一般。 攻击机方面,阿根廷的A-4“天鹰”是老美60年代货,扔铁炸弹,挂点少,防护差。在马岛上空扔了上百枚炸弹,命中率低,但还是炸沉了英国两艘船。中国强-5攻击机是60年代设计,但到80年代升级版带火箭弹和炸弹,速度快,低空突防强,载重两吨多,远超A-4的1.8吨。强-5在高原和沿海训练,适应性好,对地攻击精度高,阿根廷A-4在南美天气下飞得磕磕绊绊,强-5模拟海战时直接完胜。英国“海鹞”垂直起降听着高大上,但载弹量只有两吨,起飞重量轻,挂导弹就超重,威胁力有限。越南的苏-22M3战斗轰炸机,46架在册,带Kh-23无线电制导导弹和反辐射弹,射程两百公里,载重四吨,地面部队看到就头疼。 英国远洋舰队这回就捡了个软柿子,阿根廷军工基础弱,全靠进口,美国、法国、德国货拼凑,生产不了核心部件。马岛离阿根廷本土五百公里,补给靠飞机运,英国舰队拉到一万两千里外,油料和弹药都得从本土船队跟上。换成其他国家,早翻车了。苏联太平洋舰队那会儿有“基洛夫”级巡洋舰,带反舰导弹群,航母“明斯克”号编队,火力覆盖几百公里。美国第七舰队,尼米兹级航母带F-14,导弹射程上百公里,宙斯盾驱逐舰雷达网密。日本海上自卫队,80年代有“金刚”级,P-3反潜机上百架,随便一支都比英国特混舰队厚实。英国这编队,28架“海鹞”防空都勉强,进攻靠“火神”从圣赫勒拿岛中转,准头差。 整个战争打了74天,英国伤亡255人,阿根廷649人,经济成本20亿英镑。撒切尔借此连任,但军费没大增,海军继续缩水。阿根廷加尔铁里下台,独裁政权崩盘,经济更乱。马岛现在还是英国海外领土,驻军两千,机场用C-130运补,但英国全球投送能力弱,类似事件再来,估计得求美军帮忙。80年代中苏美军力对比,英国垫底,太平洋那帮玩家,随便搅局都够喝一壶。这仗打完,国际上都看清了,英国帝国余晖没了,靠着北约和美元撑腰罢了。中国从那时候起,导弹和飞机步子迈得稳,到现在航母编队成型,早不是配角了。越南空军也升级,苏-30换了苏-22,南海巡逻常态化。英国呢,“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服役晚,F-35B贵得离谱,实战检验还得打问号。 总字数算下来,这仗的余波到现在还荡着,军力这东西,纸面数据不靠谱,真刀真枪见分晓。英国那虚弱,不是一天养成,从苏伊士危机就开始了,马岛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