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几个日本兵闯入一位中国老人家中,谁料,老人竟用流利的日语破口大

风景繁华 2025-11-06 16:13:57

1941年12月,几个日本兵闯入一位中国老人家中,谁料,老人竟用流利的日语破口大骂,不成想,这群日本兵的首领站了出来,对着老人鞠了一躬,并用日语说:“陈桑学长,我们保证今后绝不再骚扰,还要把您和家人们保护得好好的!”[ok] 这位学者正是史学大家陈寅恪,当时他因战乱滞留香港,生活窘迫,面对突如其来的入侵者,他镇定自若地表明自己曾在东京大学任教的经历。 令人意外的是,士兵中一名受过教育的军曹认出他的身份,深知这位学者在日本学术界的声誉,原本气势汹汹的士兵们态度立即转变,恭敬地行礼后迅速退去。 日军司令部得知此事后,派人送来米面等物资,希望借他的声望宣传“大东亚共荣”。 此时陈寅恪家中已经断粮,年幼的女儿因饥饿不停哭闹,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些馈赠。 他宁愿变卖珍藏的书籍手稿换取食物,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施舍,他对家人表示:日本人看重的是学问,但学问是中国的,岂能用来换取温饱?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面临人生抉择,台湾大学发出优厚聘约,但他选择留在大陆。 晚年时他双目完全失明,却依然在中山大学坚持授课,凭借深厚的学养,他能够准确引述各种典籍,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他历时十年完成的《柳如是别传》,通过研究明末名妓柳如是的人生轨迹,探讨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选择与坚守。 在他的观念里,学术研究关乎文化命脉的延续,他曾将知识比作需要代代呵护的幼苗,认为学者最大的责任就是让这棵幼苗茁壮成长。 陈寅恪先生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口流利的日语不是用来讨好侵略者,而是作为维护民族尊严的武器,陈寅恪先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学术无国界,但学者有祖国’。”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当时家里已经断粮,女儿饿得直哭,却依然拒绝日军的物资,这种贫贱不能移的骨气,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京都口音在日本被称为‘京弁’,是最高雅的口音,相当于我们的‘官话’,陈先生一开口就用最纯正的日语训斥日军,在心理上就先声夺人,让那些士兵瞬间被震慑住。” “陈寅恪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气节,他的两次人生选择,拒日、留陆,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在浮躁的今天,重读陈寅恪别有一番感触,他晚年双目失明,却凭着记忆完成巨著《柳如是别传》,这种对文化的坚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深思。” “日军为什么会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学者如此恭敬?因为他们认同学问的价值,这说明真正的强大,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有让人心悦诚服的文化软实力。” “想象一下,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完全黑暗的世界里,仅凭记忆引经据典,继续授课著述,这需要多么强大的精神支撑!他的身体被困在黑暗里,思想却照亮了整个时代。” 在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陈寅恪先生代表的文化精神?是坚守某个专业领域的深度研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知识分子的风骨,或是其他方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0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