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结束12天的大陆之行了!馆长回台湾后表示,希望全台湾的同胞,都去看看民进党所

洞察观史 2025-11-06 15:57:44

馆长结束12天的大陆之行了!馆长回台湾后表示,希望全台湾的同胞,都去看看民进党所谓的落后、没有建设,没有民主的大陆。再用自己的耳朵听听那边的人民,再用自己的嘴巴尝尽大陆的美食,了解民进党真是个骗子。被他们攻击,是他的荣耀,他不在乎。台湾不是民进党说了算,台湾是台湾人的,不是民进党的! 这场始于台湾光复纪念日(10月25日)、横跨北京、沈阳、厦门的行程,不仅是一次个人见闻记录,更成了戳破岛内信息茧房的利刃。 馆长曾是岛内知名的“亲绿”网红,早年言论中不乏对大陆的质疑。 但这次大陆行中,他反复强调“被现实打脸”。 从扫码支付、送餐机器人到磁悬浮列车,这些民进党口中“落后”的大陆日常,让他直言“绿营骗了我们几十年”。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 馆长在直播中刻意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在北京胡同里喝豆汁、在沈阳街头与摊贩聊天、在厦门祖祠前听老人讲“两岸同根”。 这些场景看似平常,却与岛内媒体渲染的“大陆吃不起茶叶蛋”“厕所没门”形成尖锐对比。更关键的是,他的直播团队全程公开活动,直接反驳了绿营所谓“大陆限制自由”的指控。 馆长返台后遭遇的围攻,暴露了民进党的焦虑根源。 绿营侧翼迅速给他贴上“统战样板”标签,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甚至暗示“旅游看不出真实面”,建议他“久住观察”。这种反应背后,是民进党对信息控制权的执着。 民进党长期依赖“抗中保台”叙事维持选举利益,其核心手段是构建信息茧房:一方面炒作大陆“威胁”,另一方面屏蔽大陆真实发展信息。 馆长直播的破坏力在于他用台湾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平台(YouTube),展示了民进党不愿让民众看到的画面。 例如,他在上海直播时,在线人数峰值突破43万,创下台湾地区纪录,其中七成观众是18-35岁群体。 这对依赖年轻选票的民进党而言,无疑是精准打击。 与民进党的严防死守不同,大陆对馆长的态度显得“淡定”。 这种反差背后是两种逻辑:大陆始终开放普通民众交流,而民进党则竭力阻隔两岸往来。 馆长在行程中多次提到,大陆街头无人对他挑衅,反而常有市民认出他后热情打招呼、请他吃饭。 这种民间互动,成了“两岸一家亲”最直接的注脚。 大陆的底气还体现在对历史叙事的包容性。 馆长参观北京抗战纪念馆时,注意到大陆对“国军”抗日贡献的客观记载,这让他感慨“两岸记忆本该相连”。 这种对共同历史的尊重,与岛内“去中国化”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馆长的行动已引发连锁反应。 在他之后,多名台湾网红开始制作“验证馆长说法”系列视频,例如有博主实地探访深圳无人机表演、杭州数字经济园区,进一步撕开信息裂缝。 更值得玩味的是,连深绿支持者也开始在论坛讨论“大陆移动支付是否真的便捷”,这种话题在几年前几乎不可想象。 但打破政治藩篱仍需克服两大障碍:一是民进党的制度性阻挠,如以“反渗透法”恐吓交流者;二是岛内部分媒体长期污名化大陆造成的认知惯性。 馆长本人就因表态“我是中国人”遭遇网络暴力,其企业被恶意举报查税。这也提醒我们,两岸和解不能仅靠个别人物的勇气,更需要机制化、规模化的民间互动。 有时候,真相不需要宏大的理论,只需要一双没有被蒙蔽的眼睛。 当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踏上这片土地,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那些被刻意编织的谎言终将如阳光下的积雪,消融殆尽。 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普通的相遇,都可能成为打破高墙的第一块砖。 信息来源: 北京时间——2025-11-4台湾网红“馆长”结束12天大陆行,“馆长”在直播中感谢大家12天的照顾,还称:我将回台湾继续奋斗,大家都是同胞,希望两岸可以和平统一。 A

0 阅读:1064

评论列表

清晰!金生水起

清晰!金生水起

1
2025-11-08 13:00

也希望国民党看清实是。不要。成为中国前进的阻力。

猜你喜欢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