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2018年钢铝加征那一波,税率分别是25%和10%,当时就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启动的。这次他喊出“面向更广范围加税”的口风,权限到底能走到哪一步,再次被提到桌面上。 2019年对华商品的分批加征,先是10%,随后大部分提高到25%,不少加工企业调结构、上自动化、分散订单到多市场。对照美国本土制造的就业与产能曲线,并没有同步出现大幅、持续的向上,很直白:加税不等于长期复苏。 法律条文摆在那儿,立法机构把一部分权力授权给行政去用,但边界和条件是写清楚的。涉及权限的争议,过去也有被法院审查的先例,流程不能跳过。 紧急工具不是随便开,用在911那样的重大安全事件、或者明显的金融风险时,才会被启动,而且要按程序。眼下没有宣布紧急状态的官方信息,靠“担忧未来”去开闸,站不住。 欧盟在2018年就做过对等回应,列出清单进行回击,世贸组织在2022年还对钢铝措施给过不利,美方不接受。放到今天别国不会跟着一个人的态度去改自己的清单。 市场层面也有样本。2018年针对洗衣机的措施落地后,零售端价格明显上行,这是研究机构做过统计的。账面上加在进口端的数字,最后转到了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里。 国内外贸这几年调整很快,订单更分散,多点布局,供应链靠近终端市场,海关通报的结构变化也在持续。单一市场的加税,难压住整体的出货能力。 港口的现场可以说明问题。宁波、青岛这些枢纽保持高位运行,跨境电商的出货也在提速。对比美国西海岸在2021年的拥堵和高成本,用加税去“拉回产能”,效果并不直接。 回到规矩这条线,如果有人起诉争权,最终还是要看最高法院如何解释边界。这一步走完,权限问题就清楚了。 账面算完,路也就明了:靠大范围加税去解决制造的长期课题,不合适;用权也要按规则走,不然就会反复。 把话说在前面,厂房、订单、人才和技术才是硬支撑。规则清楚,路径扎实,才会是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