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提起中国:“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

红日观全局 2025-11-06 14:13:13

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提起中国:“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这句话在当时没有引发太多波澜,但随着时间流逝,它逐渐成为一段值得被历史重新审视的言论。   这并不是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中国。早在1982年她作为英国首相前往北京与中国谈判香港问题。   那一次,她在人民大会堂前摔倒的画面,成为中英谈判后的象征性瞬间。   有人说,那一跤摔出了一个时代的转折,也摔碎了昔日帝国对东方的优越感。她的“中国无思想”论断,或许正是源自当年谈判桌上积压的复杂情绪。   撒切尔夫人的这番话是她卸任首相之后在一次国际论坛中发表的,1991年的世界正经历剧烈震荡,苏联解体的钟声即将敲响,西方在意识形态上取得阶段性胜利。   中国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阵痛期,南方谈话尚未发表,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仍在探索之中,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夫人的语气显得笃定而轻蔑。   她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在她眼中中国此时仍是一个政治上高度集中的国家,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市场化,思想界对西方式自由、民主、法治的认知仍不充分。   她始终坚持英国在香港问题上“三个条约有效”,试图用19世纪的国际规则制约20世纪的中国变革,她对中国的未来,缺乏信心,更缺乏理解。   但这种判断本质上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投射。在撒切尔夫人的政治世界中,思想的标准由西方定义,进步的路径由西方设定。   她未曾真正理解,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历经屈辱与复兴的国家,会以怎样独特的方式走出自己的道路。   从香港问题的处理中可见一斑。她起初拒绝接受中国的主权立场,尝试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延续英方控制。   然而中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既非照搬西方模式,也非回归传统体制,而是根植于中国历史经验与现实国情的制度创新。   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包括撒切尔夫人在内的英方认可,并写入中英联合声明。历史证明,这一构想不仅解决了香港问题,也为国际冲突中的复杂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事实上,撒切尔夫人所忽略的,是中国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实践验证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没有照搬任何一种现成模式,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试错、调整、创新。   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国企改革,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设立特区实验,中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市场与国家关系的全新理解。   这种思想并不抽象,而是体现在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中,例如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打破了计划与市场的二元对立,成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路径的重要参考。   再如“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互联互通的工程,更是对传统全球化模式的深度反思,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提出新的合作逻辑。   在治理理念上,中国近年来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态文明”,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采纳,逐渐写入多边机制议程。   这些理念的提出,正是在全球面对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技术冲击等共同挑战时,提供了非西方视角的应对方案。   而香港的现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驳了撒切尔夫人的预言。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保持了高度的自治,其金融、贸易、航运等核心地位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在多极化竞争中稳住了脚跟。   尽管近年来面临复杂局势,但从制度设计的初衷与长期战略来看,“一国两制”依然是极具创造性的国家治理实验。   信息来源: 《百炼成钢|力推自由市场经济的撒切尔夫人对中国搞市场经济怎么看?》——共产党员网 《中国智库“再出发”:要产出思想,也要国际发声》——光明日报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