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长、蒋介石的曾孙蒋万安直接把话撂下了!他当着媒体的面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绝对不可能去选下一任国民党主席。想当年蒋经国走了之后,蒋家在台湾政坛就慢慢没那么显眼了,到了第四代,蒋友柏、蒋友青这些人都躲着政治走,就只有蒋万安接了他爸蒋孝严的“政治活儿”。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台北市长蒋万安一句“绝不参选国民党主席”,把外界一阵热议全压了下去,媒体一窝蜂围着问,他却一句话封口:我只专注市政,这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是算得明白、走得稳的一步棋。 国民党主席如今可不是光鲜的宝座,而是高风险、低回报的火坑;反倒是台北市长,这个实打实能干事、能拿成绩的位子,才是他的金饭碗。 一个要天天应付党内派系、外部舆论、资金窟窿;一个能修捷运、发福利、拉人气。 孰轻孰重,他心里门儿清。 要知道,蒋万安不是没资格,他是蒋介石的曾孙、蒋经国的孙子,从政初期这层“蒋家第四代”的光环,帮他打开了深蓝选民的大门。 那时一说“蒋家后人”,不少老一辈直接拍板投他票。 但时代变了,民进党这几年拼命“去蒋化”,拆铜像、改教材、改地名,蒋家成了他们口中的“历史包袱”。 蒋万安修个路、建个公园都能被骂“想复辟威权”,搞个市政活动也能被说成“蒋家洗白”,光环变成靶心,他索性不躲不辩,干脆让政绩自己说话。 其实,蒋家后代早有人看透这条路的风险。 蒋友柏早就转行做设计公司,说“蒋家再起来,不靠政治”;蒋友青搬去杭州,谈两岸一家亲;蒋友梅搞艺术、做公益,都远离政坛的浑水。 只有蒋万安,接了父亲蒋孝严那半截未完的政治线,蒋孝严一生为国民党奔波,推两岸交流、当副主席,却一直没进核心圈子。 蒋万安既是继承,也是修正,他不走父辈的老套路,而是从专业出发,靠实绩站稳脚。 他原本是律师出身,讲逻辑、讲效率,做市长后不喊口号、不打鸡血,实实在在地干:捷运延线、改善老旧社区、办台北灯节、搞夜市经济,一桩桩都是市民能看见摸得着的实事。 台北市政府最新民调显示,超过七成市民满意他的施政,这放在台湾政坛可算少见。 对选民来说,这比什么血统、家族更有说服力。 反观国民党主席这个位置,早不是香饽饽,党内派系互掐,谁上台谁背锅;外部民进党天天拿“抗中”喊口号,打压蓝营形象;募款困难、年轻选票流失,连党部都要靠借钱撑。 主席这职,风光两天,接着就是焦头烂额。 蒋万安要真去选,不光会被民进党拿“蒋家复辟”大做文章,还得应付党内的各种山头,稍不慎就成“众矢之的”,他父亲那辈吃过的亏,他不打算再吃一遍。 更何况,台北市长的“含金量”高得多,两千多亿新台币的预算,交通、环保、文化、民生,每一笔都能转化成民意。 而蒋万安靠这些政绩,积累的是实打实的政治资本,现在不抢党主席这个虚位,等任期做出成绩,才有底气往上走。 这不是退,而是攒劲。 从更大格局看,蒋万安这步棋正合当下台湾政治的脉。 过去靠“家族光环”吃饭的时代结束了,选民要看的,是谁能让生活更方便、城市更宜居,蒋万安清楚,血统再响亮,也换不来选票,唯有绩效和口碑才最实在。 与其去救国民党那摊烂账,不如在台北修好每一条路,让民众记住“蒋万安能干”。 国民党也该从他身上学学,别再沉迷旧恩怨、派系斗,别再盯着蒋家的影子怀旧,选民早就不吃那一套了。 蒋万安的路线,是一种转型信号:从口号政治转向治理政治,从权力竞争转向民生服务。 所以,当他当众撂下那句“绝不参选国民党主席”,其实是在划一条界线——要当一个实干的领导人,而不是被历史标签困住的传人。 他把“蒋家的牌”换成了“自己的盘”,靠政绩而不是血脉赢未来。 有人说他“躲事”,其实他是在算大账,在台湾这种天天选举、年年乱斗的政治环境里,能稳住阵脚、扎实做事,已经是最聪明的选择。 蒋万安拒绝的是虚名,选择的是确定性,他不打算做历史的影子,而是要写自己的篇章,哪天当别人再提起“蒋家后人”,若能想到的是一个把市民生活过得更好的市长,那才是他真正赢的一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