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战报称,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对乌克兰军工设施及其能源基础设施、军用机场等目标发动了打击,同时针对148个区域的无人机存储发射点及外国雇佣兵驻扎点进行了攻击。(据央视新闻) 这可不是随便扔几颗导弹,“匕首”是俄军招牌武器。10马赫速度、2000公里射程,虽能灵活变轨,但乌军已累计拦截超20枚,复杂气象下精度还会打折扣。 148个无人机存储点被端掉,对乌军是重创。但乌军通过分散生产和快速补产,无人机月产量已达20万台,基本能弥补损失。 打雇佣兵驻扎点是冲着“外援”来的,截至2025年10月,波兰已有2960人参战、1497人阵亡,10月底哈尔科夫的袭击又造成数百人伤亡。 俄的打击重心早变了,不盯着发电厂,专炸军工设施。卢茨克航空发动机厂之前被炸,重建得花一整年,这是要掐断乌武器自产的根儿。 乌军弹药确实吃紧,近期日均发射量约1000-1500发,仅为俄军的十分之一,高端制导炮弹全靠西方援助补给。 产能差距太刺眼,俄军2025年炮弹本土产能约240万枚,算上外援全年可达450万枚;北约32国加起来才280万枚。 有人说俄恃强凌弱,可这是相互打击的循环。乌军10月刚炸了俄三大炼油厂,俄转头就报复能源设施,成了“以打制打”的僵局。 能源打击后果已显现,乌天然气产量损失达60%-70%(截至2025年10月),冬季供暖储备只够撑两三个月,全靠进口补缺口。 雇佣兵的日子不好过,乌克兰给他们开出1000-3000美元月薪,却成了精准打击目标,英国雇佣兵死亡率已达20%。 乌也在“造弹自救”,无人机年产量较去年涨了十倍,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法国刚交了“幻影”战机,可缺口还是填不满。 战场态势在变,俄军十月已控制8处定居点,但前八个月累计伤亡超28万人,攻势持续性受制约。 说到底,冲突早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84国雇佣兵参战,西方援助不断,和平谈判迟迟没进展。 俄军这波打击是战术反击,却止不住战火。只要外部势力还在加码,再精准的打击也换不来和平,受苦的终究是百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