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父母多年来捏皮球5000万次

文史小将 2025-11-05 13:58:54

2006年,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父母多年来捏皮球5000万次,用自己的双手为儿子续命:“手指废了有什么要紧,只要还能动,我们就不会停下来。” 2006年的一个下午,浙江台州的公路上传来刺耳的刹车声。25岁的付学朋骑着摩托车被撞飞出去,重重摔在地上。 那一刻,他的人生被定格。 几天后,当他从昏迷中醒来,却再也动不了。 医生说,颈椎高位受伤,身体和大脑的信号被彻底切断,连呼吸都成了问题。 从那以后,能让他活下来的,不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一台台靠人力和巧思维系的“机器”。 最初的“机器”,其实只是一个简易的呼吸球,是一位医生送的。 当时医院的设备用不起,这个球成了全家的救命稻草。 为了维持儿子的呼吸,父母轮流按压。 每分钟18下,一天要按两万多次。 不能快,也不能慢。五年下来,家里按坏了六个球,父母的手掌磨得又红又肿,手指变形。 母亲王兰芹的双手常常因为摩擦流脓,她贴着创可贴继续按。有人劝她歇会儿,她只是说:“手废了没关系,只要孩子能活,我们就不累。” 连80多岁的老母亲,也想替他们分担。 可有一次,她手劲太大,差点弄坏呼吸节奏,吓得家人赶紧劝她不要再碰。 从那以后,这个“机器”的操作权,只交给付学朋的父母两个人。 三个月后,重症监护室的费用花光了赔偿金。 家里不仅没了积蓄,还背上了70多万元的债。电费也成了问题,发电机的柴油用完了就得停,人只能靠手。 在这样的绝境里,他们不得不想办法。一次偶然看电视时,看到呼吸机的工作画面,姐夫灵机一动,凭着做模具的手艺,动手试着做了一台。 家人帮忙,一点点摸索,最后真做出了个能用的“呼吸机”。 那机器很吵,嗡嗡作响,一夜都难以入睡。但它能工作,这意味着父母第一次可以在夜里睡几个小时。白天,为了省电,也怕停电,他们还是习惯用手继续按。 虽然简陋,但那一刻,这个家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完全被命运压着走。 2013年,转机终于来了。记者的报道登上了电视,引来了社会的关注。 一家医疗公司捐赠了一台价值20万元的全自动呼吸机。 从此,父母终于不用再昼夜轮换按压。 新闻播出后,更多的帮助也来了:社会各界捐款超过110万元,供电局的员工凑钱替他们交电费,村里人帮着修房、买药,还常说一句:“慢慢来,不着急还。”政府也为他们办了低保。 这些善意像一张无形的网,把一个家庭从绝望里托了起来。 如今,年过七旬的父亲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有600元的补贴;母亲则在家照顾儿子,帮他翻身、吸痰、按摩。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干净整齐,屋里常飘着洗衣粉的味道。 付学朋也渐渐有了笑容。 他最爱看《士兵突击》,常说等哪天能坐起来,要亲手包顿芹菜馅饺子给爸妈吃。 父亲把每一笔捐款都记在账本上,放在铁皮盒里锁好。他说:“这都是好心人的钱,等孩子好了,我和他去打工,一点一点还。” 墙上还挂着一张2014年的旧日历,上面圈着一个日子——那是上海专家要来会诊的那天。 付学朋的生命,就这样在一次次呼吸之间延续着。从父母的双手,到自制的机器,再到社会的帮助,这个接力跑了十几年。 它不只是维系一个人的呼吸,更是一个普通家庭在困境中拼命活下去的见证。

0 阅读:58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