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营了20余年,2500亿的投入现在回本了吗? 三峡大坝刚建成那几年,发电量没上来,确实有不少质疑声,觉得这钱怕是要打水漂,可后来机组慢慢都投用了,电力输出越来越猛。 这么多年下来,发的电早就超过一万七千亿度了,按电网收电的价格算,光这部分收入就超过四千二百亿,早就把当初的两千五百亿本钱给覆盖了。 而且发电不光是直接拿钱,还省了不少隐形开支,以前发这么多电得烧大量煤炭,现在靠水就行,省下来的煤炭价值就超过三千四百亿。 烧煤少了,空气里的污染物也少了,治理污染的钱又省了一千多亿,这几项加起来,发电这块创造的价值就很吓人了,当然维护也花钱,每年设备检修、坝体加固都得投不少,但跟赚的比起来,根本不算事儿。 很多人不知道,发电其实是三峡的附加功能,它最核心的用处是挡洪水,1998年那回大洪水,长江两岸惨得很,房子冲了,地淹了,直接损失就一千六百多亿,间接损失更是没法算。 从那之后,建大坝挡洪水的需求就特别迫切,大坝建好后,真就派上了大用场,这些年里,大小洪水拦了七十多次,好几次特大洪水都被稳稳按住了。 有一回拦下来的洪水,量特别大,要是没挡住,中下游那些城市肯定遭殃,损失得上千亿,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救命钱。 长江沿线住着多少人,多少田地,多少工厂,要是年年遭洪水,那地方根本没法好好发展,大坝往那儿一站,就像个安全屏障,这背后的价值,真没法用具体数字衡量,光这一项,就比单纯赚多少钱重要多了。 长江上的航运也因为大坝变了样,以前从宜昌到重庆那段江,水浅滩多,大货船根本开不上去,一年能运的货少得可怜。 大坝蓄水后,水位抬高了,万吨级的船队都能直达上游,现在一年过闸的货运量是以前的五倍还多。 更关键的是运费降了不少,以前一吨货运一趟要一百二十块,现在三十多块就够了,商家运输成本低了,自然更愿意把生意往沿江做,重庆那些港口的货物吞吐量翻了好几倍。 生态方面的事儿也得说说,刚开始蓄水那阵,确实有过一些问题,比如水里的鱼少了,水质也受了点影响,但这些年一直在下功夫治理,不是不管不顾。 每年都会往江里放好多鱼苗,加起来数量特别惊人,现在江豚的数量比以前多了一倍,说明水里的环境在变好。 库区的污水处理厂建了一百多座,江水质量一直保持在不错的水平,每年光清理漂浮物、处理污水就得花二十多亿,泥沙清理也是笔不小的开支,2025年就计划清理不少泥沙。 这些投入看着是花钱,但保住了长江的生态,长远来看特别值,以前有外国学者说大坝用不了五十年,现在看根本是瞎扯。 大坝的混凝土里加了特殊东西,设计寿命能到一百五十年,而且现在有了数字监控系统,坝体有一点变化都能及时发现,安全得很,就算将来真到了年限,也有详细的计划,不会一下就没法用了。 算到这儿就清楚了,三峡大坝早就回本了,两千五百亿的投入,不管是直接的发电收入,还是挡洪水、促航运这些看不见的好处,加起来早就翻了好几倍。 有些人总盯着一时的投入,觉得花钱多就是亏了,却没想想那些避免的损失、带动的发展,这根本不是一笔简单的生意账,而是国家为了长远发展算的大账。 防洪保住了生命财产,发电提供了清洁电力,航运带动了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系。 国家搞这种大工程,从来不是只看眼前三五年的回报,三峡大坝站在那儿,不仅是一座混凝土建筑,更是长江沿线的安全保障、能源基地和经济动脉,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明显,往后的一百多年里,还会持续发挥作用。 你们觉得,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好处,三峡大坝还带来了哪些容易被忽略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