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中国,做了件26年来从没做过的事:把自家店里生意的“方向盘”,交给了中国

华商有精英 2025-11-05 00:53:24

星巴克在中国,做了件26年来从没做过的事:把自家店里生意的“方向盘”,交给了中国本土的资本大佬——博裕投资。     简单说就是:博裕掏出40亿美元,买下星巴克中国业务最多60%的股份,成了说了算的大股东。星巴克自己留了40%的股份,退居二线,但以后还能继续收“品牌使用费”。   为什么?因为星巴克在中国,有点“卷”不动了。   你肯定感受得到,现在满大街都是瑞幸、库迪这些本土品牌。它们玩法凶悍,数字化玩得溜,9块9的活动天天有,开店速度像坐火箭。星巴克虽然格调高,但船大难掉头,在决策速度和本地化玩法上,明显跟不上节奏了。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小城市,星巴克那套“第三空间”的高成本模式,有点玩不转。   所以,星巴克想通了:打不赢,就找个地头蛇合伙。   它这次不是“卖身”,更像是一次“强强联姻”。星巴克出品牌和产品,这是它的“王牌”;而博裕资本,出的则是星巴克最缺的“本地化超能力”:   ①懂中国:博裕投资过阿里、快手、网易云,深谙中国消费者的数字化生活和社交媒体玩法。他们能给星巴克老旧的APP和会员体系,来一次彻底的“换血”。   ②有资源:在下沉市场开店,涉及到复杂的政商关系、地产谈判,博裕深厚的本土根基,能帮星巴克扫清很多“外来和尚”搞不定的障碍。   ③有耐心:博裕的钱是“长钱”,能耐着性子陪星巴克打持久战,这正符合在中国开万店的需要。   这对星巴克来说,是一步“以退为进”的妙棋。 既甩掉了大规模投资的风险,又能靠着品牌授权“躺赚”长期收益。   而对博裕来说,拿到了主导权,就能放开手脚对星巴克中国进行改革:比如优化成本、推出更接地气的产品、甚至在特定区域试试更激进的价格策略。   当然,风险也有。 星巴克最引以为豪的是它的“伙伴文化”(员工福利)和顾客体验。而资本天生追求效率和利润。万一博裕的改革动摇了这些根基,星巴克可能就会丢了魂儿。   总而言之, 星巴克这次交出方向盘,不是因为开不下去了,而是它意识到,在中国这条复杂多变的高速公路上,需要一个更懂本地路况的“老司机”来开一段。这招棋背后,是一个全球巨头面对中国市场的现实、焦虑与智慧。   成了,双方一起奔向两万家店的星辰大海;输了,就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文化冲突。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幕。

0 阅读:1
华商有精英

华商有精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