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地铁,永远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刚挤上车的瞬间,裹挟着汗水和早餐气味的人潮就把我推到了车门边。手机屏幕亮起,工作群的消息不断弹出,未读邮件提醒小红点刺眼得很,连呼吸都带着被时间追着跑的急促感——这大概是每个打工人清晨的常态。 就在我低头刷着日程表,试图在摇晃的车厢里整理今天的工作思路时,一个身影突然撞进了我的视线。 斜前方的座位上,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书页边缘已经被翻得有些卷翘,像是被反复摩挲过无数次的老友。 地铁启动时的惯性让他的身体微微晃动,可他的目光却牢牢锁在书页上,仿佛周围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手指偶尔轻轻捻过纸页,动作慢却笃定,连地铁到站的提示音、乘客的交谈声、孩子的哭闹声,都成了他读书世界里模糊的背景音。 我忍不住悄悄瞥了眼书的封面,是本旧版的《三国演义》,书页上还画着淡淡的横线,想来是他觉得重要的句子。这个年纪,还能在嘈杂的地铁里静下心来读纸质书,瞬间让我有些动容。 周围的人不是低头盯着手机屏幕,就是戴着耳机闭目养神,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却又都透着一种行色匆匆的焦虑。只有这位老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像一块沉稳的石头,又像藏在喧嚣里的一颗小星辰,散发着柔和却坚定的光。 想起自己这阵子总在抱怨生活太急、节奏太快,连好好读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可实际上,我们缺的或许不是时间,而是这份在嘈杂中沉下心来的从容。老人没有被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裹挟,而是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在通勤路上与文字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生活态度。 下一站到了,我挤下车时特意回头看了一眼。阳光透过地铁的玻璃窗,在他的书页上洒下一片温暖的光斑,他依旧保持着那个姿势,专注得让人不忍打扰。 走在上班的路上,刚才在地铁里的焦虑突然消散了不少。原来生活的节奏,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选择的。就像那位老人,在匆匆赶路的早高峰里,也能为自己留一片读书的宁静角落。 或许我们都可以试着慢一点,在通勤的地铁上、在午休的间隙、在睡前的十分钟,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或者只是单纯地发会儿呆。生活不一定总是要马不停蹄,偶尔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喜欢的文字,反而能收获更多治愈的力量。 今天的早高峰,因为一位读书的老人,变得格外有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读书角落”,在喧嚣中守住一份从容与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