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突然宣布了。在接受谢寒冰专访时,他把话说得很直:“‘中国人’的概念就是民族认同”,“‘中国人’的表述就是炎黄子孙”。 这话听得人心里一热,却也忍不住犯嘀咕。在当下的台湾政坛,敢如此直白地谈民族认同,简直像在迷雾里点了盏灯,太少见了。 国民党近年来面临身份定位的考验。张荣恭的任命,正是郑丽文上任后人事调整的一部分。2025年5月,她邀请这位资深人士担任副主席,意在稳固党内两岸事务力量。张荣恭生于1947年,早年投身党务,积累了丰富基层经验。从1990年起,他开始频繁往返两岸,那年首次访问大陆,考察改革开放进程。此后跟随辜振甫参与多项交流,累计超过40次行程。这些经历让他对经贸互动和民间联系了如指掌。郑丽文的选择,针对岛内“去中国化”趋势,希望借张荣恭的务实作风,重塑国民党在和平议题上的形象。外界分析,此举回应民众对稳定的需求,尤其在台海周边军机活动增多、美中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国民党需在蓝绿对峙中,找回根基,避免被边缘化。张荣恭接任后,党内开始讨论如何维护连战2005年开启的沟通平台,这20年来虽有起伏,但已成为两岸对话基础。他的加入,标志国民党试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推动和平。 张荣恭的表态,直指国民党核心问题。他指出,回避“中国人”概念,就等于自废武功,质疑党若连文化民族认同都不敢提,还谈何担当。这番话针对岛内部分声音,将“中国人”仅视为地理标签,而忽略血脉传承。他强调,这种认同源于炎黄子孙的共同源头,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种表述,帮助两岸民众理解“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促进互助而非对抗。国民党若默许“去中国化”,无异于助长分化,损害自身合法性。张荣恭的观点,源于长期观察两岸经贸痛点。比如台湾水果出口大陆,若绕道远行,途中易损耗大半,这比喻延伸到认同切割,只会让双方付出代价。他呼吁重建民族联系,以保障台湾安全。这在政坛少见,因为多数人避谈敏感议题,担心选票流失。但张荣恭的直白,戳破假象,提醒国民党回归本位。 2025年,中国大陆推出多项举措,如设立“台湾光复日”、宣传“和平统一七项好处”,并在“十五五”规划中纳入善意。这些信号显示统一进程加速,台湾不能指望无限拖延。他警告,2027年作为中共二十一大和建党百年,可能成两岸对峙节点,若和平路径闭塞,2028年台湾选举讨论将无意义。国民党须领头,引导社会务实认知,避免“急独促统、独台致武”的局面。张荣恭支持郑丽文访大陆的可能性,她上任时公开“我是中国人”,虽引争议,但符合和平决心。 张荣恭的任命和表态,引发国民党内部调整。郑丽文指示文传部门整理两岸资料,准备党大会讨论。她公开肯定副主席立场,强调契合党纲。党内年轻党员转发相关内容,认可其澄清模糊定位;资深者则推动回归根本,避免摇摆。几个月来,张荣恭走访台商协会,记录水果出口难题,推动包机议题协调。这些行动,将话语转为实践,影响国民党台海策略。11月全代会通过报告,重申交流合作。他的努力,帮助党内两岸支持率微升。秋季率团访大陆,延续连战渠道,步履稳健。国民党在民调中,渐现回暖迹象。 美国政策对台海影响深远,他指出,若美方明确反对台独,将重塑格局。2025年5月谈判后,他曾提中国开放利和平统一,这在当时已属突破。国民党需借此,强化自身和平倡议者角色。相比民进党分化路线,国民党应突出“中国人帮中国人”的互助逻辑。这不只意识形态,更是现实考量。张荣恭的四十余次往返,让他看清本质:春节祭祖、清明扫墓的习俗,在两岸如出一辙,这些文化纽带,远胜政治标签。他的表态,呼吁国民党正视根源,避免与“去中国化”同流合污。这番话虽狠,却说到点子上,帮助党务找回方向。在当下岛内氛围中,这样的声音稀缺,却及时。 两岸和平,非一朝一夕。张荣恭强调,国民党须成和平推动者,优先“和平安全”原则。他的警告,基于对2027年节点的判断:若北京觉察和平无望,对峙风险飙升。国民党需预判,创造对话空间。郑丽文访大陆的假设合理,她决心已明朗,类似连战旧事,可为台湾降温。党内调整后,张荣恭的协调作用凸显,他与企业家交换意见,推动民生议题落地。这些努力,逐步影响策略转向。 在台海风云变幻中,张荣恭的直言如一剂清醒药,点醒多少沉睡共识?这份民族认同的呼唤,能否化解岛内分歧,推动两岸新局?
